2023 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领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意义,切实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一、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1.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要求,完善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学习、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家辅导报告等持续开展学习研讨。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集体备课,深入干部师生开展宣讲活动。在学校官网、官微等平台持续打造“学习二十大”等专题专栏,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
2.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习、研究、阐释。做好理论学习统筹规划,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学校“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部署学习活动,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实践。持续发布理论学习参考,不断优化学习服务。健全二级单位理论学习教育评价机制,做好理论学习先进单位的宣传,凝练理论学习案例,形成理论学习品牌活动。
3.着力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按照有关规定和组织程序,积极稳妥推进党组织换届工作。修订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清单,持续实施“二级党组织书记引航项目”和“支部书记领航项目”。建设第二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探索建立“头雁领航工作站”。纵深推进“双创”“双百”示范创建,积极培育“党建工作品牌”和“优秀支部工作法”。强化对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开展“支部书记笔谈”活动和示范微党课、示范主题党日评选活动,设立基层党建理论研究课题。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培训,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4.持续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统筹推进中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领导班子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政治能力。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规范化管理体系,深入推进“思想素质提升计划”和“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办好干部培训示范班,开展新任干部系列培训。加强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储备,选派推荐更多优秀干部到地方党政机关、兄弟高校等单位交流。修订完善干部管理、考核等相关制度,不断健全管理监督机制。
5.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强化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和预警,定期分析意识形态领域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断压实责任,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做好媒体平台、讲座论坛报告会和宣传设施宣传物的管理。做好主题新闻宣传报道,推出高品质的新媒体作品,持续打造“发现成电”品牌科普栏目,扩大“美丽成电”品牌影响力。推进具有成电特色的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提升融媒体矩阵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6.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深化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日常监督精准化、干部监督常态化。深入推进执纪审查信息化规范化建设,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严查快办信访和问题线索。深化以案促改、标本兼治,探索建立常态化跟踪回访和澄清正名机制。深化经常性纪律教育,持续推进干部廉洁教育成体系,突出警示教育和家风教育,推动纪律教育融入日常做在经常,持续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持续发挥巡察作用,制定学校巡察工作规划,扎实推进巡察工作有序开展,凝聚监督合力,促进层层压实责任。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7.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校训精神,营造志存高远的育人氛围,倡导求实求真的学风校风,涵养家国情怀、正直向上、追求卓越、大气大为、合作共赢的精神品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引领性人才。持续完善“校内培育-省级推荐-教育部推荐”的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培育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新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聚焦网络育人实效,立体化推进优质网络文化精准供给转化。优化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打造特色生命教育体系,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继续推动实施“113 计划”,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化建设,全面推进学院美育工作室建设,深化校园美育氛围。丰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完善劳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成电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完善“校-院-班”三级学生发展指导体系,促进学生学涯动力激发和学业提升。建设发展型资助育人,构建“助学-成长-帮扶-回馈”的良性循环。做好培养平台、品牌活动和项目建设,加强学生领导力培养。扎实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健全青马工程培养体系,实施品牌社团培育计划,提升研究生支教团、服务社区行动、“三下乡”等志愿服务质量,组织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用担当作为彰显青年时代风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发挥好关工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8.建设新工科与一流本科教育升级版。力争国家教学成果奖取得好结果。完成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推动高质量专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相应教学大纲等制度的制定/修订。启动实施“学生自主设计培养方案修读计划”,为有天赋或特别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实现机会和通道。启动“课程质量保障示范性项目建设计划”,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的课程质量标准建设。启动实施集成电路“强芯铸魂”贯通培养特别行动计划,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组建优质教学队伍,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打造高质量“专业写作基础(必修)”公共课,推进通识教育质量提升 2.0 建设。建设精品项目式课程、高峰体验项目(课程);推进“新生新工程教育计划”和“贯通四年、逐级挑战”项目式课程体系质量提升 2.0 建设。持续开展多类型研究型挑战性课程质量评估,打造研究型挑战性示范课程体系,构建“示范-改进-退出”机制,启动示范课教学观摩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核心课程和新工科教育改革配套的高水平教材建设。推进毕业设计与新工科教育、课外科创实践相融合的改革,做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工作。做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迎评促建,加强校级虚仿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构建虚仿实验课程体系,培育建设高质量产学合作项目。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学院全面落实“荣誉课程”“荣誉研究”和“荣誉学士学位”计划。持续办好新工科教育学生课内外学习作品展、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竞赛、教学创新示范交流专题报告论坛等系列品牌活动。
9.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入落实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案。通过实施“课程教材双百计划”等,加强专业核心课、产教融合示范课、学科交叉课、博士生前沿综合课等建设,构建一流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和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工作,加强学术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积极争取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通过实施“产教融合伙伴计划”,推进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工作。落实“导师树人行动计划”,完善导师评聘制度,健全分类分层的多元化导师培训交流机制,提升导师“导学导研”意识和能力。推动学院制定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创新成果评价标准和方式,构建分类多维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校-院-师-生-企”协同联动的学科竞赛体系,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优秀博士生培养力度,支持优秀博士生到世界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做好新增学位授权点和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的申报工作。
10.加强招生工作与就业创业指导。加强招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专家教授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多元化招生模式,切实提高生源质量。争取更多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完善以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动态调控机制。深入开展访企拓岗和精准就业指导,拓展就业资源和渠道,落实困难群体毕业生帮扶,优化就业推荐机制,深入推进“马兰花计划”、研究生“卓越发展引航计划”,激励毕业生到重点单位和基层就业,特别是向国家重大工程、国防重点单位输送优秀毕业生,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大力推进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优化深造结构、提高深造质量和直博生比例。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构建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推动校地企协同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赛促学”争取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取得更好成绩。
三、高起点推进创新创造,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1.强化有组织科研。瞄准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和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学校科研工作与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有效对接,持续推进实施“攀登工程”,聚焦 6G、脑科学、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宽带通信、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做好专项任务的培育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优化实施高水平成果培育计划,做好国家科技奖申报工作。深入实施学校基础研究提升计划,培育新兴交叉领域力量,积极做好2023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谋划和申报。做好重大任务的组织谋划、论证与落地。发挥在电子信息领域独有优势,力争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取得重大突破。
12.夯实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加强学校多层次创新体系协同效应。推进天府绛溪实验室运行,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启动大科学实验装置建设。加强与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合作、深度合作,争取建设基地或联合研究中心。强化与军工集团、产业头部企业等的深度合作。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现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重组和新建工作。整合优势资源,筹划电子科技大学前沿基础研究中心建设。瞄准 2023 年国家奖和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持续推进高水平成果培育计划和青年人才学术托举工程。积极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学科科研新增长点。
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锻造一流师资队伍
1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推动学院优化和完善工作体系。优化教职工校级荣誉评选表彰,丰富荣誉内涵,加大对教书育人楷模和优秀教师代表的宣传表彰,讲好身边师德故事。加强西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联盟建设,扩大规模、提升影响。
14.统筹推进人才育引用一体发展。开展顶尖人才培养引进攻坚行动,依托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大力培育优势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以学科发展为牵引全球延揽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有效破解人才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完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开好人才工作大会闭幕式,优化人才年度交流和考核,积极发挥人才发展推进会作用,引导各类人才投身教育立德树人、潜心研究勇攀高峰,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引领示范。
15.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力度。加大预聘-长聘制教职改革力度。启动教师岗位分类定岗定编定责,加强教师分类评价管理。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主导,探索建立一支专项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师跨学院双聘管理制度。修订并完善教学关键岗管理制度。多措并举配优建强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队伍。完成专业技术人才评聘文件修订。完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夯实“职业生涯递进式”发展培训体系。加快推进“高质量博士后建设工程”,加大优秀博士后支持力度。
16.加快职工队伍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做好科级及以下岗位聘任工作,进一步畅通职工队伍岗位内、岗位间的流转,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学校薪酬制度体系,规范薪酬发放行为,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经费投入机制,科学决策人力资源需求,提高人员经费使用绩效。
五、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构建高水平学科发展新格局
17.签订并实施 2023—2027 年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完成目标任务签订并启动实施,加快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18.统筹做好学科建设与研究。统筹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地落实。加快构建相互支撑、交叉融通、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加强国内外一流大学和学科发展态势持续跟踪与研究,完善学科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体系。开展学科的国际、国内诊断性评估,继续推进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机制、资源、要素的统筹协调力度,努力提高建设效益。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重点事项,加强调研论证,开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专题研究。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升期刊影响力。
19.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电子信息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发展,瞄准国家、地方战略需求,争取重大重点立项项目。谋划组织教育部、四川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力争在高水平、高等级奖项取得新的突破。培育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实施四川省哲学社科实验室建设,大力加强智库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资政服务能力。加强人文社科相关学科建设,加快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形成体制机制健全、学术声誉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明显提升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六、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和水平
20.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拓展并推进与地方的深度合作。深度融入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与四川省共建无人机学院、与成都高新区共建国际教育园区、与成华区共建工业软件孵化中心等。做好成都第 31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相关工作,全力保障场馆运行。深度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建好深圳高等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重庆研究院、宜宾研究院、广东研究院、成都研究院、广西研究院等,为区域发展贡献成电力量。推进与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及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作用。加快建设继续教育“E 学社区”,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规范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非学历教育质量和规模。
21.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资源支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交流,紧抓地方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全方位拓展学校经费来源,争取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更大支持,根据国家政策适时调整学费等事业收费标准,研究激励政策鼓励全校积极争取校外资源。健全教育发展基金会筹资工作机制,拓宽渠道、挖掘亮点,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的财力物力支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校友工作体系,全面构建校友与母校发展共同体。
22.提升国际合作交流质效。优化国际合作布局,重点新增研究生层面办学项目。优化留学生生源结构,建立来华留学生海外优秀生源基地,稳妥落实境外留学生返校。进一步打造“国际教育交流月”等精品活动,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意识,营造浓郁的国际交流氛围。稳步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国际组织胜任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全球治理意识。推进商学院 EQIS、AACSB 认证。推进孔子学院、法语联盟规范发展。积极推进格拉斯哥海南学院建设。
23.深化“电子信息+乡村振兴”实践内涵。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强化学科、技术、人才和校友资源的优势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定点帮扶地区和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助力全面推进“五大振兴”。
七、深化改革,努力构建高效能现代化治理体系
24.提高学校治理效能。按照《电子科技大学章程》,推进校内规章制度清理与修订工作。加强合同管理,持续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院党委会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提升决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深化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加强工程管理审计,提高审计成效。提高数据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数据共建共享。进一步抓好预算管理一体化全面实施。开好教代会、工代会,启动新一届教代会、工代会筹备工作。及时处理好师生提案与建议,维护师生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咨询和审议作用。
25.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加快优化职称评审、高水平成果清单等文件,做好岗位等级晋升等工作。出台教师分系列管理办法,稳步推进教师分系列管理改革,试点启动“三定”工作。完善代表性成果、同行评议等评价机制,持续构建以质量、绩效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改革 2.0 版本实施。健全研究生评奖评优评价体系,强化荣誉体系的教育引导作用。
26.推进管理服务优化升级。优化网上服务大厅,提升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效能,推进“优质服务红旗窗口”“党员先锋示范岗”创建,加强部门协同和校院联动,持续改进机关作风,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完善后勤保障服务标准建设,提升保障水平和质量。落实“一线规则”,完善校领导接待日、“成电下午茶-学校领导与教职工有约”、部门直通车、书记校长信箱、学院领导接待日等制度,深入师生一线,解决师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加强文献资源需求调研与文献资源绩效评价,建设一流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做好档案数字化加工,逐步建设数字档案馆。做好招标采购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术出版,打造特色鲜明、学术影响力显著、社会影响力广泛的品牌图书。
27.增强资源配置效益。持续完善校内预算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做好预算安排,加强预算评审和绩效评价,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健全办学成本多元化分担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区域研究院分担学校办学成本逐步落地,深入探索科研经费分担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占用、能源消耗等成本的具体措施。推动实体共享平台建设,明确共享运行机制。加快相关学院公房搬迁进度,缩短资源回收周期。
八、强化条件支撑体系,建设和谐美好校园
28.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继续举办建校纪念周、银杏节、成电讲坛、成电舞台、成电辩坛等品牌活动,提升内容质量,营造浓厚校园氛围。推进文化深耕计划,不断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打造高质量校园文化作品,积极争取中宣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及四川省的高水平奖项。深入挖掘校史资源,谋划校史馆新馆建设,让档案活起来、实起来、红起来,出版《成电师德风采录》等弘扬成电精神系列图书,丰富文化育人内涵。完成清水河校区部分建筑、道路、桥梁征名和命名挂牌。充分发挥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的作用,构建多形式、深层次的阅读推广与文化育人体系。推进电子科技博物馆新馆建设。多种形式丰富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
29.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改善。完成学生公寓六期(硕士公寓)建设,确保学生按期入住;全力推进文科楼、宣邦楼、沙河校区工业软件孵化中心、九里堤校区未来产业科技园的建设,完成成电国际创新中心 D 栋装饰安装工程施工。推进解决清水河校区土地遗留问题。落实永宁校区剩余地块划拨并启动建设,协调推进代建区相关工作。做好基础设备设施更新和修缮,启动沙河校区和九里堤校区改造,提升校园环境品质。以“云中成电”为核心,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大数字校园、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完成沙河校区室内无线全覆盖;建设好高性能计算平台;扎实推进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试点工作。
30.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学校发展。支持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深入推进“有家成电·两社区一平台”建设,构建解决教职工急难愁盼问题、满足教职工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服务工作体系,提升教职工生活品质。积极推动校地共建基础教育。做好离退休工作,用心用情科学精准服务,努力为广大老同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好“晚晴园-成电长者健康之家”建设,组织和引导老同志为学校发展贡献银发智慧。召开全球校友会长秘书长大会,完成校友总会换届工作。加强分级分类的校友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校友能力,打造校友品牌活动。开展基金会理事会换届工作,提升筹资项目策划能力和资源拓展工作体系建设,引导校友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和建设。
31.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加强分析、预测、研判,维护学校政治稳定。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服务,强化校园食品、实验室、消防安全等管理,加强校地、校警、校政联动,创建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切实增强师生安全感。完善保密安全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提升保密能力,做好防范、守好底线。提升技术手段,维护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不断提升校医院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强化防疫物资和医疗用品保障,最大程度保障师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