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录取办法,各院(系、所)或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人数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子命题科目初试大纲
发布日期:2019-03-20 作者: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命题科目初试大纲

 

(2014年度)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二〇一三年九月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翻译硕士X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翻译硕士X语》作为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的外国语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行MTI学习所要求的外语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单项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MTI考生应具备的外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外语阅读与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10,000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以英语为例)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 能熟练掌握正确的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3.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外语写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各项试题的分布情况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以下部分: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外语写作等。总分为100分。

 

I.词汇语法

1. 要求

1)词汇量要求:

考生的认知词汇量应在10,000以上,其中积极词汇量为6,000以上,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2)语法要求:

考生能正确运用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2. 题型:

多项选择或改错题

 

II. 阅读理解

1. 要求:

1)能读懂常见外刊上的专题文章、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的文章,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事实与细节,并能理解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

2)能根据阅读时间要求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2. 题型:

1) 多项选择题(包括信息事实性阅读题和观点评判性阅读题)

2) 简答题(要求根据所阅读的文章,用3-5行字数的有限篇幅扼要回答问题,重点考查阅读综述能力)

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选材体现时代性、实用性;重点考查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理解观点的能力;对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

 

III.外语写作

1. 要求:

考生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400词左右的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要求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主题鲜明,段落切分符合篇章逻辑。

2. 题型:命题作文

 

 

《翻译硕士X语》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考试内容

题型

分值

时间(分钟)

1

词汇语法

多项选择或改错

30

60

2

阅读理解

1) 多项选

2) 简答题

40

60

3

外语写作

命题作文

30

60

共计

 

 

100

180

 


 

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X语翻译基础》考试大纲

 

一. 考试目的

《X语翻译基础》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察考生的外汉互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进入MTI学习阶段的水平。

 

二、考试性质及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基础翻译能力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包括MTI考生入学应具备的外语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外汉两种语言转换的基本技能。


三、 考试基本要求

1. 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2. 具备扎实的外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功和基本应用能力。

3. 具备较强的外汉/汉外转换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外汉/汉外转换能力。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二个部分:词语翻译和外汉互译。总分150分。

 

I. 词语翻译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准确翻译常见中外文术语或专有名词。

 

2.     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写出题中的30个汉/外术语、缩略语或专有名词的对应目的语。汉/外文各15个,每个1分,总分3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II. 外汉互译

1. 考试要求

要求应试者具备外汉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初步了解中国和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译文忠实原文,无明显误译、漏译;译文通顺,用词正确,表达基本无误;译文无明显语法错误;译文整体效果一致;外译汉速度每小时250-350个外语单词,汉译外速度每小时150-250个汉字。

 

2.     题型

  要求考生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文章,外译汉为250-350个单词,汉译外为150-250个汉字,各占60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X语翻译基础》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题  型

题  量

分值

时间(分钟)

 

1

 

 

词语

翻译

外译汉

15个外文术语、缩略语

或专有名词

15

30

汉译外

15个中文术语、缩略语

或专有名词

15

30

 

2

 

外汉

互译

外译汉

两段或一篇文章,

250-350个单词。

60

60

汉译外

两段或一篇文章,

150-250个汉字。

60

60

总计

——

——

150

180

 


 

全日制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学校将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三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备一定中外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2. 对作为母语(A语言)的现代汉语有较强的基本功。

3. 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百科知识和汉语写作能力。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百科知识、应用文写作、命题作文。总分150分。

 

 

I. 百科知识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2. 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出现在不同主题的短文中涉及上述内容的25个名词。每个名词2分,总分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II. 应用文写作

  

1.  考试要求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场景写出一篇450词左右的应用文,体裁包括说明书、会议通知、商务信函、备忘录、广告等,要求言简意赅,凸显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2.  题型

试卷提供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场景及写作要求。共计4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III. 命题作文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800词的现代汉语短文。体裁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或应用文。文字要求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

当,段落切分符合逻辑,主题鲜明,文笔优美。

2.  题型

试卷给出情景和题目,由考生根据提示写作。共计6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答题和计分

要求考生用钢笔或圆珠笔做在答题卷上。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

题型

题量

分值

时间 (分钟)

1

百科知识

25个选择题

50

60

2

应用文写作

一段应用文体文章,约450个汉字

40

60

6

命题作文

一篇800汉字的现代汉语文章

60

60

 

共计:

 

150

180

 


 

 

考试科目

111单独考试政治理论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00分

一、总体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和三大理论的关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内容及比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鉴本内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亚。
  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口
  3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简答题:50%

分析题:50%


 

 

考试科目

241法语(二外)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00分

一、总体要求

紧扣《大学法语教学大纲》,测试学生对法语基础语法、词汇等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运用法语基础知识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语法方面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法语语言体系中主要的词法和句法,词汇方面要求学生具备28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量。

 

二、内容

1.语法结构和词汇

主要测试学生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能力。命题参照大纲要求,范围涉及名词、形容词的性数变化,动词、代词、冠词的正确使用等;词汇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熟知一些固定搭配,能区别近义词,同音词和形近词。

2.用动词的适当时态、语态形式填空

时态、语态是大学法语二外教学的重点、难点。该题考查学生对其熟练程度,范围涉及大学法语二外课本中学到的所有重要时态和语态,要求时态语态正确选择,动词变位拼写规范,过去分词恰当配合。

3.阅读理解

该题考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阅读了解材料的主旨大意,是否能迅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是否能理解文章的细节以及是否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与推理的能力。文章的语言难度适中,题材多样,词汇量适中,文章背景知识应能为学生理解。

4.介词填空

要求学生在理解语境、语义的基础上,填写适当的介词。

5. 法译汉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法语基础知识,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翻译一篇250字以内的法语短文。要求理解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

6.汉译法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法语词汇、语法知识,翻译汉语短句。要求译句达意、语法正确、拼写规范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45分)

填空题(20分)

翻译题(35分)

 


 

 

考试科目

242德语(二外)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00分

一、总体要求

紧扣英语专业学生德语二外教学大纲,重点考查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德语基本的词法和句法以及初步的翻译能力。按照大纲要求考生应掌握24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其中1400个单词要求复式掌握。语法方面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的词法和句法,并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

二、内容及比例

1.词汇和结构

重点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考试范围涉及名词、代词、形容词的变格形式和各格的基本用法;常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以及常用介词的主要用法;了解词形、词义、语义、常用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的区别与辨认等。

2.语法基础

重点测试考生运用德语基本语法的综合能力。范围涉及动词直陈式主动态和被动态的五种时态及其基本用法;第一、第二虚拟式的形式及其基本用法;简单句、并列复合句、主从复合句的结构和成分;不定式和分词的基本用法等。

3.阅读理解

重点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要求考生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题思想;了解所读材料的事实和主要细节;能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既能理解个别单句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以及能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阅读部分包含两到三篇短文。阅读材料的题材广泛,可以包括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及科普知识等内容,考生在阅读后回答问题,选择正确答案,判断正确与否。

4.综合语言应用(包括汉译德、德译汉)

重点测试考生德语的综合技能和知识,涉及到阅读理解、词汇量、逻辑思维以及汉语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德译汉,要求考生能把难度略低于所学课文的德语短文,段落,句子译成汉语,理解正确,通顺、译文达意。汉译德,主要考核考生综合应用所学基本语法知识的德译汉的翻译能力。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5分)

填空题(10分)

阅读理解(选择题或判断题)(20分)

翻译题(句子或段落翻译)(35分)

 


 

 

考试科目

243日语(二外)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0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标准日本语》初级下及中级上中出现的词汇(约3000个)和主要语法知识,具备运用这些词汇和语法进行综合阅读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二、内容

1.文字与词汇

考查考生在日语词语的读音、书写、意义、应用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2.日语基础语法知识

内容包括:用言活用形及时、体、态的用法;各类助词、助动词及补助动词的用法;形式名词、形式用言的用法;常用副词及接续词的用法;常用敬语的用法;各种句型及惯用型的用法。

3.日语知识综合运用

1)文章阅读理解

把握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领会材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翻译(日译汉、汉译日)

日译汉:考查考生运用所学日语知识正确理解日语原文段落,并用汉语正确表述原文内容的能力。

汉译日:考查考生运用所学日语词汇和句型正确表达汉语句子的能力。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1.单项选择题(50分)

2.填空(包括助词填空、用言适当形式填空、完成句子等)(10分)

3.翻译题(30分)

4、阅读理解(10分)

 


 

 

考试科目

244英语(二外)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00分

一、总体要求

本大纲参照日语专业本科生英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制定。要求考生英语综合水平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英语词汇量达到4000-4500单词以上,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翻译、写作、阅读理解能力。

二、内容

1.阅读理解

阅读方面,要求考生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既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

2. 语法基础

语法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主谓一致关系、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句型、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各种时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强调、倒装、平行结构等。

3.词汇与结构

词汇方面,要求考生掌握4000基本常用词汇,了解词形、语义、常用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等。主要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或水平相当的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

4、语言应用(包括完形填空、翻译、写作)

主要测试考生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英汉互译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完形填空、英汉/汉英互译、以及根据命题作文等。测试的形式是:1)在一篇 150 字左右的文章中, 根据上下文选择符合语法和句意的正确的词填入空白处;2)把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重点或难点句子,根据上下文翻译成通顺的汉语(短句翻译或补全句子翻译);3)根据要求完成命题作文。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65分)

填空题(10分)

翻译题(10分)

作文题(15分)

 


 

 

考试科目

288单独考试英语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00分

一、总体要求

本大纲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制定,为参加我校硕士研究生(单考)入学考试的考生提供参考。要求考生英语综合水平达到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统一考试所要求的水平。

二、内容

1.阅读理解

阅读方面,要求考生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既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

2. 语法基础

语法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主谓一致关系、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句型、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各种时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强调、倒装、平行结构等。

3.词汇与结构

词汇方面,要求考生掌握4000基本常用词汇,了解词形、语义、常用的搭配、同义词、反义词等。主要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或水平相当的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

4.语言应用(包括完形填空、翻译、写作)

主要测试考生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英汉互译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完形填空、英汉/汉英互译、以及根据命题作文等。测试的形式是:1)在一篇 150 字左右的文章中, 根据上下文选择符合语法和句意的正确的词填入空白处;2)把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重点或难点句子,根据上下文翻译成通顺的汉语(短句翻译或补全句子翻译);3)根据要求完成命题作文。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65分)

填空题(10分)

翻译题(10分)

作文题(15分)

 


 

 

考试科目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考试涉及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评论写作、广告业观察与分析等内容。能够掌握新闻传播实务的基本理论,并能付诸实践,能够很好地完成采写编评及广告业分析等活动。

考试为闭卷笔试,主要是依据所给材料完成策划、写作和分析等任务。

  I. 新闻采写与编辑

  依据材料完成新闻采访策划、新闻改写、标题制作、稿件配置、写作案语等任务。

  II. 新闻评论写作

  依据所给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

III. 广告业观察与分析

依据所给材料,利用中外新闻理论,按要求进行分析。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试题类型包括据材料分析与写作、据材料写作和材料分析题

 

 


 

 

考试科目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二、内容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该科目考试从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出发,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传播实务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第一章  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  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 效果与效果研究

    2. 媒介与说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  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  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 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

第二节 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  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

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章  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一、媒介制度

   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2. 媒介制度的类型

二、媒介产业

   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2. 媒介产业的特点

   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

三、媒介组织

   1. 媒介组织的类型

   2. 媒介组织的结构

   3. 媒介组织的管理

第二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一、报纸的生产

   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

   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

   3. 报纸的版面设计

   4. 报纸的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

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

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

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

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

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

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

第三节  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

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

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

 

第四章  媒介伦理与法规

第一节  媒介伦理知识

一、媒介伦理概述

   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

   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

二、媒介伦理的失范

   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

   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

   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

   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

第二节  媒介法规与政策

  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

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

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

二、媒介与权利

   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

   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

   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

  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

     1. 报刊业管理规制

     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

     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

  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

  

 


 

 

考试科目

601 数学分析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对《数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用数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  集合与函数

1) 实数集 、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稠密性,实数集的界与确界、确界存在性定理、单调有界性定理、闭区间套定理、Bolzano-Weierstrass定理、Cauchy收敛原理.

2) 上的距离、邻域、聚点、界点、边界、开集、闭集、有界(无界)集、 上的闭矩形套定理、Heine-Borel定理(有限覆盖定理)以及上述概念和定理在 上的推广.

3) 函数、映射、变换等概念及其几何意义,隐函数概念,反函数与逆变换,反函数存在性定理,初等函数以及与之相关的性质.

 

2.   极限与连续

1) 数列极限、收敛数列的基本性质(极限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性质).

2) 数列收敛的条件(Cauchy准则、迫敛性、单调有界原理、数列收敛与其子列收敛的关系),极限 及其应用.

3)一元函数极限的定义、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唯一性、局部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性质、迫敛性),Heine归结原则和Cauchy收敛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及其应用,计算一元函数极限的各种方法,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阶的比较,记号Oo的意义,多元函数重极限与累次极限概念、基本性质,二元函数的二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关系.

4) 函数连续与间断、一致连续性、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局部有界性、保号性),有界闭集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一致连续性).

 

3.   一元函数微分学

1)导数及其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导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微分及其几何意义、可微与可导的关系、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2)微分学基本定理:Fermat定理,Rolle定理,Lagrange定理,Cauchy定理,Taylor公式(Peano余项与Lagrange余项).

3)一元微分学的应用: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凸函数及其应用、曲线的凹凸性、拐点、渐近线、函数图象的讨论、洛必达(LHospital)法则、近似计算.

 

4.   多元函数微分学

1) 偏导数、全微分及其几何意义,可微与偏导存在、连续之间的关系,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全微分,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方向导数与梯度,高阶偏导数,混合偏导数与顺序无关性,二元函数中值定理与Taylor公式.

2) 隐函数存在定理、隐函数组存在定理、隐函数(组)求导方法、反函数组与坐标变换.

3) 几何应用(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4) 极值问题(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条件极值与Lagrange乘数法。

 

5.   一元函数积分学

1)原函数与不定积分、不定积分的基本计算方法(直接积分法、换元法、分部积分法)、有理

函数积分: 型, 型.

2)定积分及其几何意义、可积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可积函数类.

3)定积分的性质(关于区间可加性、不等式性质、绝对可积性、定积分第一中值定理)、变上限积分函数、微积分基本定理、N-L公式及定积分计算、定积分第二中值定理.

4) 无限区间上的广义积分、Canchy收敛准则、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非负时

的收敛性判别法(比较原则、柯西判别法)、Abel判别法、Dirichlet判别法、无界函数广义积分概念及其收敛性判别法.

5)微元法、几何应用(平面图形面积、已知截面面积函数的体积、曲线弧长与弧微分、旋转体体积),其他应用。

 

6.   多元函数积分学

1)二重积分及其几何意义、二重积分的计算(化为累次积分、极坐标变换、一般坐标变换).

2)三重积分、三重积分计算(化为累次积分、柱坐标、球坐标变换).

3)重积分的应用(体积、曲面面积、重心、转动惯量等).

4)第一型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计算.

5)第二型曲线积分概念、性质、计算;Green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6)曲面的侧、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Gauss公式、Stokes公式,两类线积分、两类面积分之间的关系.

7)含参量正常积分及其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运算顺序的可交换性.含参量广义积分的一致收敛性及其判别法,含参量广义积分的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运算顺序的可交换性.

7.   无穷级数

1)数项级数

级数及其敛散性,级数的和,Cauchy准则,收敛的必要条件,收敛级数基本性质;正项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比较原则、比式判别法、根式判别法以及它们的极限形式;交错级数的Leibniz判别法;一般项级数的绝对收敛、条件收敛性、Abel判别法、Dirichlet判别法.

2)函数项级数

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Cauchy准则、一致收敛性判别法(M-判别法、Abel判别法、Dirichlet判别法)、一致收敛函数列、函数项级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3)幂级数

幂级数概念、Abel定理、收敛半径与区间,幂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幂级数的逐项可积性、可微性及其应用,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4)Fourier级数

三角级数、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2 及2 周期函数的Fourier级数展开、 Beseel不等式、Riemanm-Lebesgue定理、按段光滑函数的Fourier级数的收敛性定理.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填空题:(15%)

简答题:(55%)

计算题:(30%)

 


 

 

考试科目

602 高等数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在未来的研究领域中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掌握高等数学考试大纲所列基本内容;理解高等数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高等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并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

1.   函数、极限、连续

1) 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法、数列极限、函数极限;

2) 无穷小和无穷大,无穷小与函数(数列)极限的关系,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

3) 函数(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极限的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

4)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间断点及其间断点的分类,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   一元函数微分学

1) 导数概念,导数的基本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隐函数的导数;

2) 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相关变化率问题;

3) 微分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微分的运算法则,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函数的线性近似;

4) 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以及导数的应用;

 

3.   一元函数积分学

1)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基本的积分方法,定积分的概念;

2) 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两类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几何与物理应用。

 

4.  常微分方程

1)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方程,高阶线性微分方程;

2)用微分方程解简单的几何与物理问题。

 

5.  空间解析几何

1)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向量,向量及其线性运算,向量的乘法;

2)平面,空间直线,曲面与空间曲线。

 

6.  多元函数微分学

    1)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高阶偏导数,多元复合函数的高阶偏导数,隐函数求导公式(包括方程组的情形),方向导数和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2)偏导数的应用,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最大值、最小值问题,条件极值、拉格朗日乘数法。

 

 

 

7.   多元数量值函数积分学

1) 二重积分(直角坐标和极坐标)及其应用,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和球面坐标)及其应用,第一型曲线积分及其应用;

2) 第一型曲面积分及其应用。

 

8.   多元向量值函数积分学

1) 第二型曲线积分及其应用,两类曲线积分之间的关系;

2) 第二型曲面积分及其应用,两类曲面积分之间的关系;

3) 格林公式,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9.   无穷级数

1)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正项级数判敛,交错级数,莱布尼兹定理,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

2) 幂级数,函数的泰勒级数收敛于该函数的充要条件,函数 、sinx、cosx、 、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一些简单函数的直接展开法和间接展开法,傅里叶级数。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24分)

填空题(24分)

简答题(27分)

计算题(75分)

 


 

 

考试科目

613 分子生物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手段与方法,熟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重点考察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掌握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

二、内容及比例

1、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

2、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DNA复制的特征、DNA复制过程及参与的酶和因子、端粒与端粒酶与DNA的复制、DNA复制的调控和细胞周期;转录作用及其特点、RNA聚合酶及启动子、转录作用的机制、转录作用的抑制剂、转录初始产物的加工、逆转录作用、遗传密码、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等。

3、基因表达调控: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物学意义、基因表达的有序性、内外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原核和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的基本特征、核小体与化学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与转录调控相关的DNA和蛋白质(顺式元件、反式因子)、DNA-蛋白质识别和结合的结构特征、DNA重排与免疫多样性等。

4、DNA损伤、修复和重组:DNA损伤的原因、类型、修复和重组机制。

5、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分子克隆操作常用的工具酶的特性(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反转录酶,DNA连接酶,T4多核苷酸激酶,末端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分子克隆常用的DNA载体的特点和用途(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病毒载体,原核表达载体,真核表达载体)、分子克隆的基本程序(目的基因的来源和分离、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基因序列导入细胞、克隆基因的筛选与鉴定、克隆基因的表达)、基因敲除和定点诱变技术、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的构建方法和用途。

6、瘤相关基因,包括癌基因的概念、癌基因的分类与功能、原癌基因激活的几种常见方式、抑癌基因的概念和重要的抑癌基因的功能。

7、基因组学: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基本知识、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研究。

8、细胞通讯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细胞通讯方式、信号分子的分类、细胞表面受体的分类(G蛋白偶联受体、酶偶联受体和离子通道受体)及其结构特点,细胞内受体的信号转录机制,cAMP、cGMP、IP3、DG、Ca2+及CaM及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途径。

9、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基因治疗及其应用。

10、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三、题型及分值

名词解释:20%

填空题:20%

选择题:20%

简答题:40%

 

 


 

 

考试科目

615日语水平测试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日语水平测试主要考查考生文字、词汇、阅读理解、文章分析、写作等日语基础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检查考生是否达到日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和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评价考生所具备的日语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基本标准。

 

二、内容

1.日语文字、词汇(包括日语当用汉字的读法、写法、词汇解释、填空)。

2.语法,包括助词、助动词、形式名词、各类活用词等。

3.阅读与理解

1)要求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正确答案或按要求列出答案,归纳文章要义、解释关键词或内在含义,根据提示进行论述等;

2)选材原则:体裁多样,包括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题材广泛,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地理、日常生活、科普知识等。

4.文章分析:包括篇章结构、语言技巧、语法、惯用句解释、文体分析等。

5.日语写作:要求完成一篇约500日文字符的作文。

    6.日汉互译:日语约500文字,汉语约300字。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70分)

填空题(20分)

作文题(30分)

    日汉互译(30分)

 


 

 

考试科目

616 公共管理综合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社会保障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土地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构建起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二、内容

《社会保障概论》部分

1. 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

1)社会保障的涵义;

2)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自的特点;

3)社会保障的功能。

2.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

   2)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思想理论依据;

   3)社会保障制度的多种制度模式的构成。

3.  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改革思路与对策;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背景、方向和措施。

4. 社会保障基金

   1)社会保障基金的涵义、分类,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渠道和方式;

   2)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

5.  社会保障管理

1)政府间社会保障管理责权划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3)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措施。

6. 社会保障水平

1)社会保障水平的涵义、特点及意义;

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

7. 社会保障法

   1)社会保障法的涵义及特征,社会保障法的历史发展;

   2)社会保障法的原则、内容和形式;

   3)社会保障争议的涵义、社会保障的行政争议和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8. 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1)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理论依据与思想流派;

   2)政府责任模式与责任种类;

   3)社会保障中我国政府责任的演变、现状及其合理界定。

9. 老年社会保障

   1)老年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重要性、我国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2)现代老年社会保障的基本类型;

   3)现代老年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与实施方式、我国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土地行政学》部分

1. 土地行政的涵义及其特点、功能

1)土地行政的基本涵义、土地行政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土地行政的内容、特点与功能。

2. 土地行政历史沿革

1)新中国土地行政的主要内容;

2)新世纪我国土地行政的变革及其原因。

3. 土地行政理论基础

1)土地行政理的基础理论

2)土地行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行政管理学理论基础。

4. 土地行政制度

1)政治制度及其对土地行政制度的影响

2)土地制度在我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5. 土地行政对象

1)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涵义

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目标和对策

3)土地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6. 土地行政法律

1)土地行政法律的立法意义、土地行政法律的发展过程;

2)土地行政法律的基本内容。

7. 土地行政政策

1)土地政策及其体系和分类;

2)我国土地政策的现状和问题。

8. 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1)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2)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涵义、类型和影响因素以及土地行政管理机构的类型和特征;

3)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发展趋势。

《教育经济与管理》部分

1. 教育概述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2)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制度的涵义和特性。

2. 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

1)市场经济下的几种教育观念、市场经济引发的高等教育改革;

2)如何从我国教育市场的非均衡性分析教育公平问题、我国教育市场呈现非均衡态势的原因、教育资源配置与实现社会公平的对策。

3. 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管理

1)教育需求及影响教育需求的因素、教育供给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2)教育供求均衡的涵义、我国教育供求均衡调控的原则对策。

4. 教育成本管理

1)教育成本的涵义及教育成本的构成和计量;

2)教育成本分析方法;

3)教育成本控制的原则和程序。

5. 教育投资管理

1)教育投资比例,理解教育投资的筹措、分配和使用;

2)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和方法、教育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准和实现途径、我国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

6. 教育收益管理

1)教育收益的涵义、教育收益的计量;

2)提高教育收益的途径。

7. 教育产业管理

  1)教育产业的涵义和特征;

  2)教育产业管理的原则、发展趋势。

8. 教育行政管理

1)教育行政体制的涵义、类型、问题及其改革发展对策;

2)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涵义和特点、教育督导的涵义和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意义、教育督导的原则与步骤、教育评价过程和方法。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辨析题:30分

简答题:50分

案例分析题:20分

论述题:50分

 


 

 

考试科目

621英语水平测试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根据英语专业本科高级阶段教学大纲有关要求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考查考生词汇、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翻译、写作等英语基础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内容

1.阅读理解

主要测试考生语篇水平上的综合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概括与推理判断能力、英文文字表述能力、阅读速度以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有5-7篇的阅读文章,共20道的多项选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内容选择适当的答案。

2.词汇与句子结构

1)主要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或水平相当的词汇与结构的运用能力;

2)着重测试考生对所学词汇与结构的多种词性、词义搭配、易混词、难词等的认知能力。

3.完形填空

主要测试考生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句型、结构、词汇、词组和习惯用语。测试的形式是:在两篇 150 字左右的文章中,各留有10个用横线标出的空白,每处空白为一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词汇或词组的用法及搭配关系,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填入空白处。

4.语言应用(包括解释、翻译、改错等)

1)句子解释或句子复述:在1篇500字的短文中,有10个划线的长句和难句,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章中的长句和难句;

2)英译汉:对一篇500字左右的英语文章中的划线部分进行翻译(划线部分的长度大约为150字),或者翻译大约200字的英语段落;

3)汉译英:翻译长度约为300汉字左右的段落;

4)句子结构或词汇搭配改错:共有10个句子,每句中有一处错误,要求找出错误,并对错误的地方给出正确答案。

三、题型及分值

选择题(60分)

填空题(20分)

翻译题(50分)

解释与改错题(20分)

 


 

 

考试科目

622 心理学综合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300分

(一)总体要求

心理学综合考试内容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学研究方法两个大类。心理学理论包括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研究方法考试内容涵盖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与心理测量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内容

《心理学导论》部分

【考查目标】

   ①.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②.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 心理学概论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3)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二.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突触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2) 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3) 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

    2.整体说

    3.机能系统说

    4.机能模块说

三.  意识和注意

1)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种类

3.意识的功能

4.睡眠与梦

2)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3)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2.注意的外部表现

4) 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

2.注意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5) 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四. 感觉

    1)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2.感觉的种类

   3.感觉测量

   4.感觉现象

    2)视觉

   1.视觉的含义

2.视觉现象

3.视觉的生理基础

4.视觉理论

    3) 听觉

   1.听觉的含义

   2.听觉现象

   3.听觉的生理基础

   4.听觉理论

    4)其他感觉

五.  知觉

1)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2.知觉的组织原则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理解性

 2.知觉整体性

 3.知觉选择性

 4.知觉恒常性

3)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

4)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5)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2.模式识别理论

6)错觉

 1.错觉的含义

 2.错觉的种类

 3.错觉产生的原因

六. 记忆

1)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2.记忆的过程

  3.记忆的种类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3.感觉记忆的特征

3)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含义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4.短时记忆的特征

  5.工作记忆

4)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4.长时记忆的特征

5)遗忘

  1.遗忘的含义

  2.遗忘曲线

  3.遗忘理论

  4.影响遗忘的因素

七. 思维

   1)思维概述

   1.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特征

  3.思维的种类

  4.思维的过程

   2)概念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种类

  3.概念的形成

  4.概念的掌握

  3)推理

  1.推理的含义

2.推理的种类

  4)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5)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6)表象

  1.表象的含义

  2.表象的特征

  3.表象的种类

4.表象理论

  7)想象

  1.想象的含义

  2.想象的种类

  3.想象的功能

八. 言语

  1)言语概述

  1.言语的含义

  2.言语的功能

  3.言语的种类

  2)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

  2.言语听觉中枢

3.言语视觉中枢

 3)言语感知和理解

  1.言语感知

  2.言语理解

  3.句子理解

  4.语篇理解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九. 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2)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2.情感的种类

3)表情

  1.表情的含义

  2.表情的种类

4)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5)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2.情绪的认知理论

十. 动机、需要与意志

1)动机概述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功能

  3.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5.动机的理论

2)需要

  1.需要的含义

  2.需要的种类

  3.需要的层次理论

3)意志

  1.意志的含义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行动过程

  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5.意志的品质

十一. 能力

1)能力概述

  1.能力的含义

  2.能力、才能和天才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2)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2.能力的结构

3)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说

    2.智力结构理论

    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

4)智力发展的差异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十二. 人格

1)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的特征

2)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2.人格类型理论

  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3)气质

  1.气质的含义

  2.气质的类型

  3.气质的理论

4)性格

  1.性格的含义

  2.性格的特征

  3.性格的类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5.认知风格

5)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部分

【考查目标】

①.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启示。

②. 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

③.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社会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相关问题。

一. 总论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定义和任务

2)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3)社会心理学研究研究方法

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研究方法

二.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动向

1)了解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我国和各国和概况

三. 社会化

1)社会化概述

掌握社会化定义、特点

2)社会化的因素与类别

了解社会化的因素与类别

3)社会角色的获得

了解社会角色的获得、期待、认知和冲突

四. 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概述

掌握自我意识的定义、作用

2)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掌握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3)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了解对人关系中的各种自我表现并掌握在对人关系中如何恰当地表现自我

4)自我评价

熟练掌握自我评价的定义、功能

了解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五. 男女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

1)男女性别角色概述

了解男女性别角色概念、特点、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了解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生物学、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影响因素

3)男女性别角色差异面面观

掌握两性在思维、情感、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差异

熟练掌握两性在成就动机方面的差异

六. 社会动机

1)社会动机概述

掌握动机定义、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了解动机的社会历史性

2)社会动机分类

熟练掌握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七. 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概述

掌握社会认知概念、特征、第一印象

2)社会认知的范围

掌握对他人表情、他人人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掌握影响社会认知的各种因素、社会刻板印象、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

4)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了解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土地政策及其体系和分类;

八. 社会态度

1)社会态度概述

掌握社会态度定义、形成过程、偏见

2)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

掌握转变社会态度的各种方法

3)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

了解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

九. 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概述

掌握人际关系概念、行为模式、结构、人际吸引

2)人际沟通

掌握人际沟通定义、条件、方式

3)人际关系的测量

了解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部分

【考查目标】

  ①.理解和掌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②. 理解和掌握认知、言语、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

  ③.能够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个体学习、发展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相关问题。

《发展心理学》部分

一. 发展心理学概述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1.横断设计

    2.纵向设计

    3.聚合交叉设计

    4.双生子设计

   3)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l.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l.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 生态系统理论

2)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三.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1)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遗传与基因

  2.生命的开始

2)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的发育

  2.新生儿反射

四. 婴儿心理发展

1)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2)婴儿动作的发展

  1.动作发展的规律

  2.动作发展的顺序

  3.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3)婴儿言语的发展

  1. 言语发展理论

  2. 词汇的获得

  3. 语法的获得

4)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2.婴儿知觉的发展

5)婴儿气质的发展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2.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6)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婴儿的情绪发展

  2.婴儿的依恋

  3.早期同伴交往

五. 幼儿心理发展

1)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2)幼儿的游戏

  1.游戏理论

  2.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3)幼儿言语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2.句子的发展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4)幼儿认知的发展

  1.记忆的发展

  2.思维的发展

  3、心理理论

5)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2.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3.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4.同伴关系

六.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1)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2)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发展

  2.内部言语的发展

3)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2.元认知及其发展

4)童年期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3.道德发展

七.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1)生理发育

    l.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2.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2)认知发展

    l.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3)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4)社会性发展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2.反社会行为

5)情绪

 1.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2.常见情绪困扰

八. 成年期心理发展

1)成年期发展任务理论

2)认知发展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 

3)人格发展

 l.自我发展理论

 2.稳定性与可变性

4)临终心理

《教育心理学》部分

一.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二. 学习与心理发展

1)成年期发展任务理论

2)认知发展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 

三. 学习与心理发展

1)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1.学习的含义

  2.学习的作用

2)学习的分类

  1.学习水平分类

  2.学习性质分类

  3.学习结果分类

3)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

  2.学习准备与发展性教学

四、学习理论

1)学习的联结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社会学习理论

2)学习的认知理论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学习的建构理论

    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学习的人本理论

    1.罗杰斯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五、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类型

    1.学习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的类型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2.学习动机的激发

六、知识的学习

1) 知识的表征与类型

    1. 知识的表征

    2. 知识的类型

 2)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 概念原理的理解与保持

2. 错误概念的转变

3)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 心智技能的形成

    2. 认知策略的学习

    3. 动作技能的学习

4) 学习的迁移

    1. 学习迁移的类型

    2. 学习迁移的理论

    3. 学习迁移的促进

《实验心理学》部分

【考查目标】

①.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

②.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③.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

3)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研究报告的撰写

二、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1)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2)心理学实验与理论

1.实验范式

2.实验逻辑

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3)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1.自变量及其操纵

2.因变量及其观测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4)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3.准实验设计

4.真实验设计

5)实验研究的效度

1.内部效度

2.外部效度

3.构思效度

4. 统计结论效度

三、反应时法

1)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

2.反应时的种类

2)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2.机体因素

3)反应时技术

1.减法反应时技术

2.加法反应时技术

3.开窗技术

4.内隐联想测验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1)阈限的测量

1.极限法

2.平均差误法

3.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

2)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2.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

3.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

4.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3)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3.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1)听觉实验

1.听觉现象的测定

声音的心理特性;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

2.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3.语音知觉实验

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2)视觉实验

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视敏度的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

2.颜色视觉

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

3)知觉实验

1.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2.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

3.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

4.知觉与觉察实验

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

4)学习实验

1.条件性学习实验

2.认知性学习实验

5)记忆实验

1.感觉记忆实验

2.短时记忆实验

3.长时记忆实验

4.工作记忆实验

5.内隐记忆实验

6.前瞻记忆实验

7. 错误记忆实验

8. 定向遗忘实验

9. 提取诱发遗忘实验

6)情绪实验

1.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2.面部表情的测量

3.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7)注意实验

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2.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3.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4.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5.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6. 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

8)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1.眼动技术

2.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3.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心理统计学》部分

[考查目标]

①.正确理解心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统计的基本方法。

②.掌握有关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解释统计分析结果。

一、描述统计

1)统计图表

1.统计图

2.统计表

2)集中量数

1.算术平均数

2.中数

3.众数

3)差异量数

1.离差与平均差

2.方差与标准差

3.变异系数

4)相对量数

1.百分位数

2.百分等级

3.标准分数

5)相关量数

1.积差相关

2.等级相关

3.肯德尔等级相关

4.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

5.Φ相关

二、推断统计

1)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

1.概率

2. 概率分布

3. 样本平均数分布

4. 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

2)参数估计

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2.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3)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原理

2.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3.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4.方差齐性的检验

5.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4)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2.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4.协方差分析

5.多因素方差分析

6. 事后检验

5) 统计功效与效果量

6)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检验及应用

2.可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方程

7)卡方检验

1.拟合度检验

2.独立性检验

8)非参数检验

1.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2.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9)多元统计分析初步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主成分分析

3. 因素分析

《心理测量学》部分

[考查目标]

①.正确理解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方法。

②.掌握各种测量理论和各种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测验,并对其结构进行解释。

   1)心理测量的基础

l.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

   2)经典测量理论

1.经典测量理论模型

2.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效度的定义;效度的估计;效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3. 心理测量的误差

测量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的来源及控制;测量误差的估计。

4. 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区分度;项目的综合分析和筛选。

3)项目反应理论

1. 单维性假设与项目特征曲线

2. 单参数模型、双参数模型和三参数模型

3. 项目信息函数与测验信息函数

4)概化理论

1. 方差分量的估计

2. 概化系数与可靠性指数

3. G研究与D研究

四、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1)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

1.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2.测验目标与命题双向细目表

3.题目编制技术

4. 测验标准化

5. 测验等值技术

   2)心理测验的施测

1.测验的设计

2.施测的程序和步骤

3)测验常模

1.常模与常模团体

2.分数转换与合成

3.常模的编制

4.几种常用的常模

4)标准参照测验

1.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与作用

2.标准参照测验的题目分析

3.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4.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

5)常用心理测验

1. 成就测验

2. 智力测验

3. 能力倾向测验

4. 特殊能力测验

5. 创造力测验

6. 人格测验

7. 态度测验

8. 兴趣测验

9. 心理健康量表

10. 发育量表

6)心理测验的应用

(三) 题型及分值比例

1.试卷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约8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约40分

  社会心理学         约30分

实验心理学             约60分

心理统计学             约50分

心理测量学             约40分

2.考试结构 

单项选择题              

  简答题                    

  综合题    

 


 

 

考试科目

623 新闻传播理论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新闻传播理论是传播学专业必考科目。其总体要求是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及格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新闻传播史论基础,以利于进一步深造。主要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二、内容

新闻理论部分:

1、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政治、经济体制与新闻体制的关系

2、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点、功能与效果

   1)新闻媒介的特性和属性

   2)新闻事业的功能、效应以及传播效果

4、大众传媒与社会、文化:大众传媒和社会的关系

5、新闻自由、新闻法规:新闻自由和新闻法规

6、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1)三大运行体制

   2)媒介的内部管理

   3)媒介经营

7、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与党性

8、新闻选择:新闻选择的标准

9、中国的新闻改革:三次跨越

10、新技术与新媒体:

1)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

2)网络新闻报道形态

传播理论部分:

1、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2、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各种类型的传播及其特点: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过程与机制

4、大众传播特点与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特点与社会功能

5、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传播制度与社会控制;媒介规范

6、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新媒体

7、大众传播的受众概念;接受动机、受众权利;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

8、传播效果研究 :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2)沉默的螺旋”理论;

   3)“培养”理论;

   4)“知沟”理论;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9、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10、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媒体的政策法规部分:
1、 我国媒体政策法规管理体系
2、媒介与知识产权
3、媒体政策法规的贯彻与执行
4、 WTO与我国媒体政策法规的发展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名词解释(30分)

简答题(45分)

论述题(45分)

应用题(30分)

 

 


 

 

考试科目

625 宪法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程度,要求考生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  宪法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

1)宪法与宪政的概念;

2)宪法的结构与主要特征;

3)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和原则。

2.  宪法的制定修改和发展

1)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2)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中的主要事件;

3)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主要事件;

4)制宪权的性质;

5)宪法修改的限制、方式和程序。

3.  宪法的监督、实施与解释

1)宪法监督的含义、范围与体制;

2)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3)宪法解释的含义、特征、意义、机构、效力与方法。

4.  人权总论

1)人权的内涵、基本性质、享有主体与侵害主体;

2)人权的类型;

3)人权的保障与界限;

4)人权规范的效力。

5.  人权分论

1)自由权的主要内容及我国的立法规定;

2)社会权的主要内容及我国的立法规定;

3)平等权的主要内容及我国的立法规定;

4)基本权利扩张的主要内容。

6.  选举与政党

1)民主的概念

2)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体制;

3)政党的概念、职能与作用、政党的宪法地位;

4)中国当代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

5)中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7.  立法机构

1)立法机关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2)立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

3)立法机关的会议制度和议事程序。

8.  行政机构

1)行政机构的组织原则、组织形式、任期、议会对行政机构的监督;

2)我国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

3)行政权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4)我国行政机构的职权的内容;

5)紧急状态的涵义、类型;

6)紧急状态的宣布、终止与持续;

7)紧急状态中行政权的特殊性。

9.  司法机构

1)司法权的含义;

2)我国的司法组织与机构设置;

3)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权、行政管理权与司法哲学;

4)司法机构与党、人大、政府、媒体的关系;

5)我国的法官制度与检察官制度。

10. 中央与地方关系概论

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及主要模式;

2)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

3)地方自治的概念、类型;

4)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构;

5)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

11. 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1)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殊性;

2)体制改革与地方分权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

3)行政区划及其调整的主要内容;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5)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

12.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港澳基本法的结构和内容;

2)特别行政区与中央国家机关的关系的特殊性;

3)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

4)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特殊性。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名词解释(30分)

辨析题(20分)

简答题:(40分)

论述题:(30分)

案例(或材料)分析题(30分)

 


 

 

考试科目

688单独考试高等数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数学素质。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并运用高等数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

4.   函数、极限、连续

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2)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函数关系的建立;

3)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

4) 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5.   一元函数微分学

1)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2)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3) 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 ;

4)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  高阶导数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5) 微分中值定理 、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 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

 

6.   一元函数积分学

1)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2)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3)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4)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反常(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7.   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1)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向量的混合积、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两向量的夹角、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

2) 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3) 平面方程、直线方程、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平行、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4) 球面、柱面、旋转曲面、 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8.   多元函数微分学

1) 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次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

2) 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3) 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二阶偏导数、方向导数和梯度、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

4)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6.   多元函数积分学

1) 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和应用;

2) 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格林(Green)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3)  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 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  4) 高斯(Gauss)公式、斯托克斯(Stokes)公式、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

5) 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

 

7.    无穷级数

1) 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几何级数与 级数及其收敛性;  

2)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

3)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幂级数的和函数,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

4) 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数在 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 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

 

8.    常微分方程

1)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2)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伯努利(Bern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3)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欧拉(Euler)方程  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2分)

填空题(24分)

计算题(54分)

应用题(20分)

证明题(20分)

 


 

 

考试科目

689  西方行政史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研究和全面了解西方行政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西方行政学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内容,能够分析西方行政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内容

1.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行政学的产生;

2)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历程: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总结与探索时期。

2.威尔逊的行政学说

1)威尔逊行政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威尔逊的主要行政思想: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行政的实质,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行政学研究的方法,人事行政的思想,行政监督的思想;

3)对威尔逊行政思想的评价。

3. 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1)古德诺行政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古德诺的主要行政思想: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述;对政治与行政应如何协调的途径探索,法外调节,政府体制的改革;

3)对古德诺行政思想的评价。

4.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业管理方面,组织管理方面,管理哲学方面;

3)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

4)对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评价。

5.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管理的定义,管理的14条原则,管理教育;

3)对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的评价。

6.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1)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权威结构理论与组织类型分析,官僚制的特征、优缺点;

3)对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评价。

7.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

1)怀特理论行政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怀特理论行政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对行政学行政对象和范围的界定,行政环境思想,行政组织思想,行政协调思想,人事行政思想,行政伦理思想,行政法规思想,行政监督思想;

3)对怀特理论行政学思想的评价。

8.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

1)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2)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行政部门在政府中的作用,科学与行政的关系;

3)对古利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的评价。

9.厄威克的系统化行政管理原则

1)厄威克的主要学术著作和管理思想;

2)对厄威克管理思想的评价。

10.福莱特的动态行政管理理论

1)福莱特的主要管理思想:群体原则,情境规律;

2)对福莱特管理思想的评价。

11.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

1)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组织本质,组织三要素,管理人员的职能,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说,组织平衡论,权威接受论,组织决策论;

2)对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的评价。

12. 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1)西蒙行政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行政学研究方法论,行政决策论,行政组织理论;

2)对西蒙行政学思想的评价。

13.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

1)沃尔多行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传统行政学的评论,传统行政学的思想框架与哲学基础,对传统行政学的批判;

2)沃尔多对当代公共行政学的评价;

3)沃尔多的公共行政研究领域。

4)对沃尔多综合折中行政观的评价

14. 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

1)里格斯行政生态学说的主要内容:行政生态观,三种行政模式,五种行政生态要素;

2)对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的评价。

15.新公共行政学

1)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含义;

2)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对效率至上观的批判,对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提倡,对政治-行政两分法的突破,动态、开放组织观;

3)对新公共行者学的评价:理论贡献,影响。

16.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1)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

3)对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的评价:意义贡献,局限性。

17.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1)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目标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18.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

1)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共选择理论界定,方法论,分析;

2)对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

19.奎德的政策分析理论

1)奎德的政策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政策分析的必要性、要素、过程、政治因素;

2)对奎德的政策分析理论的评价。

20.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1)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产生的背景;

2)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的主要观点:本质含义、基本特征、政府改革的十项原则;

3)对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的评价。

21.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1)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背景;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

3)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4)对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评价。

22.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

1)公共行政概念:基本内涵、特质;

2)多元公共行政观:管理视角、政治视角、法律视角。

23.西方行政学发展趋势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1.辨析题(30分)

2.简答题(45分)

3.案例分析题(25分)

4.论述题(50分)


 


 

 

考试科目

690 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掌握自1840年至1949年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和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内容及比例

(一)中国近代史部分

1.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历次侵略战争及其前因后果

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历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2.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封建压迫的运动和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成败;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成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

3.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的背景、酝酿、爆发的直接动因、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北洋军阀时期

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英俄在新疆、西藏的分裂活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中中西文化的论争。

(二)中国现代史部分

1.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与民主革命纲领制定;第一次国共合作;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西山会议与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及国民党各党派的纷争;

2.国民党在全国建立统治与土地革命战争

第一、国民党、国民政府方面

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编遣会议;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和扩大会议;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方针;废约外交。

第二、共产党方面

三大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毛泽东论中国的红色政权思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与王明路线统治全党;苏区土地革命;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及长征;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的斗争。

第三、30年代前后社会、思想和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乡村建设运动、中间政派与蒋介石集团的斗争。

第四、日本侵略及其中国的反抗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察哈尔抗战;“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西安事变与国共第二次合作。

3.全民族抗战

第一、正面抗战方面:

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失利;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

第二、敌后游击战与抗日根据地

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红军改编和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各项建设;延安整风运动。

第三、抗战相持阶段

正面战场的持久战;相持阶段国共关系;百团大战、皖南事变;延安整风运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第六、抗战反攻阶段

豫湘桂战役与美国对华政策转变;滇缅战场;共产党七大。

4、国共内战时期

第一、战后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动向。

第二、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停战谈判与美国的调处。

第三、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

土地改革;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第四、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北平和平谈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简答题:60分

分析题:90分

 


 

 

考试科目

691 政治学原理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了解中外政治学研究历史和现状,把握政治学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观察、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

二、内容

1、政治学研究对象和发展

1).政治学的对象、范围、结构、学科地位和研究方法;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学的贡献;

3).现代以前的政治学研究:

各自依据的主题、内容、特点及其对比

4)现代的西方政治学:

     历史发展、有研究方法、学科领域、政治理论与发展趋势;

5)、政治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

2、阶级与革命

1).阶级与革命的基本概念:阶级、革命、改良、改革等;

2).剥削阶级社会的阶级与革命;

3).无产阶级国家的阶级与革命。

3、国家形式

1).国家形式的基本概念;

2).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及国家形式;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和国家形式的特点及其对比。

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

4、政府制度

1).政府机构的基本概念;

2).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政府制度;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制度;

5、政党制度

1)、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基本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类型、特点及功能;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内容、依据、特点、优点等。

6、行政与人事

1)、行政管理与人事制度的基本概念;

2)、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僚制度;

3)、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与人事制度。
 7、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念:含义、功能、地位、形式等;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历史发展、基本形式、社会作用等。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性质、特点、内容、形式;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种类、功能、现状等。
  8、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

政治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政治文化的类型。
  2)、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

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加强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9、民族与宗教
  1)、民族与宗教的基本概念:

民族的定义、民族的形成与融合;

宗教的起源、种类;

民族、宗教与国家。
  2)、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和宗教;
  3)、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和宗教。
   10、时代与国际关系

1) 、把握时代的基本特征:

   时代的含义与划分标准;

  马克思主义分析时代和国际关系的主要观点;

2) 、当代国际关系:

影响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当代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主要特点。
  3) 、中国的对外政策:

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简答题:50%

论述题:20%

分析题:30%

 


 

 

考试科目

692 数学物理基础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对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线性代数,分析力学及热力学与统计力学中基本概念的掌握与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所需要使用的方法的掌握。

二、内容

1.微积分(20%)

 (1)一元函数微分学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弧微分;曲率的概念;曲率圆与曲率半径。

(2)一元函数积分学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定积分中值定理;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牛顿一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反常(广义)积分;定积分的应用。

(3)常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伯努利(Bernoulli)方程;全微分方程;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欧拉(Euler)方程;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4)多元函数微分学

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二阶偏导数;方向导数和梯度;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6)多元函数积分学

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和应用;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格林(Green)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高斯(Gauss)公式;斯托克斯(Stokes)公式;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

(7)幂级数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幂级数的和函数;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2.复变函数(20%)

(1)复数与复变函数

复数;复平面上的点集;复变函数。

(2)解析函数

 解析函数的概念与柯西黎曼条件;初等解析函数。

(3)复变函数的积分

  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公式及推论;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

(4)解析函数的泰勒级数

 复级数的性质;幂级数;解析函数的泰勒级数;解析函数零点的孤立性及唯一性定理;最大模原理。

(5)解析函数的洛朗展式与孤立奇点

 解析函数的洛朗展式;解析函数的鼓励奇点;解析函数在无穷远点的性质。

(6)留数

 留数;用留数定理计算复积分;辐角原理及应用。

 

3.线性代数(20%)

(1)矩阵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的乘法;方阵的幂;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矩阵的转置;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秩;矩阵的等价;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2)向量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向量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维向量空间的基变换和坐标变换;过渡矩阵;向量的内积;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法;规范正交基;正交矩阵及其性质。

(3)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Cramer)法则;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解空间;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3)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相似变换、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相似对角矩阵。

 

4.分析力学(20%)

(1)运动方程

广义坐标;最小作用量原理;自由质点的拉格朗日函数;质点系的拉格朗日函数。

(2)守恒定律

能量;动量;质心;动量矩;力学相似性。

(3)正则方程

哈密顿方程;罗斯函数;泊松括号;作为坐标函数的作用量;正则变换;刘维尔定理;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分离变量。

 

5.热力学与统计力学(20%)

(1)热力学基本定律

温度及物态方程;准静态功;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卡诺定理;热力学温标;克劳修斯等式和不等式;熵与热力学基本方程;熵差计算;熵增加原理的简单应用、不可逆过程的判断。

(1)均匀物质热力学性质

内能、焓、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Maxwell关系及简单应用;基本热力学函数的确定;特性函数;平衡辐射的热力学;磁介质系统热力学;电介质系统热力学;开系热力学基本方程。

(1)相变理论

单元二相系统的平衡,两相的转变;临界现象;复相系的平衡性质、相律、相图;朗道连续相变理论;理想气体的化学反应、平衡条件;热力学第零三定律

(1)波尔兹曼分部

粒子配分函数;热力学量的玻耳兹曼统计表达式;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理想气体的熵;能量均分定理,气体和固体热容的经典理论;气体热容的量子理论。

(1)量子统计学

考试内容: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弱简并玻色气体和费米气体;光子气体;固体比热;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气体;热电子发射 接触电势差 泡利顺磁性;量子霍尔效应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20%

填空题:20%

简答题:20%

计算题:40%

 

 


 

 

考试科目

693医学综合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300分

一、总体要求

医学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内容

一、生 理 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四)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

  8.颈动脉突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0.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

  11.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

  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6.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的简化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1-、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5.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7.排尿反射。

  (九)感觉器官

  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十)神经系统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4.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5.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6.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7.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8.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9.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0.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情绪生理反应。

  11.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2.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2.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3.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调节钙和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或生成调节。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二、生 物 化 学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3.肽键和肽。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

  5.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沉淀、变性、凝固及呈色反应等)。

  7.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8.核酸分子的组成,5种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

  9.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0.核酸的变性、复性、杂交及应用。

  11.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酶和辅基,参与组成辅酶的维生素,酶的活性中心。

  12.酶的作用机制,酶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

  13.酶的调节。

  14.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1.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

  2.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

  3.磷酸戊糖旁路的意义。

  4.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5.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

  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

  7.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

  8.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

  9.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10.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意义。

  11.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12.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酯的生成。

  13.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用及代谢。高脂血症的类型和特点。

  14.生物氧化的特点。

  15.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

  16.胞浆中NADH的氧化。

  17.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18.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9.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体内蛋白质的降解,氧化脱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氨基)。

  20.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1.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22.尿素的生成——鸟氨酸循环。

  23.一碳单位的定义、来源、载体和功能。

  24.甲硫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

  25.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和分解产物,脱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26.物质代谢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和联系。

  27.代谢调节(细胞水平、激素水平及整体水平调节)。

  (三)基因信息的传递

  1.DNA的半保留复制及复制的酶。

  2.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3.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的意义。

  4.DNA的损伤(突变)及修复。

  5.RNA的不对称转录(转录的模板、酶及基本过程)。

  6.RNA转录后的加工修饰。

  7.核酶的概念和意义。

  8.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遗传密码。

  9.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加工。

  10.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1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及原理。

  12.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

  13.基因重组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14.基因组学的概念,基因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四)生化专题

  1.细胞信息传递的概念。信息分子和受体。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2.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及功能。

  3.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4.血红素的合成。

  5.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

  7.胆色素的代谢,黄疸产生的生化基础。

  8.生物转化的类型和意义。

  9.维生素的分类、作用和意义。

  10.癌基因的基本概念及活化的机制。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

  11.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和应用。

  12.基因诊断的基本概念、技术及应用。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程序。

  三、病 理 学

  (一)细胞与组织损伤

  1.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

  2.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3.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4.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修复、代偿与适应

  1.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再生的概念、类型和调控,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3.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4.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3.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以及血栓的形态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结局。

  5.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四)炎症

  1.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性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

  3.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五)肿瘤

  1.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生长的生物学、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3.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分级、分期。

  4.常见的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原位癌及交界性肿瘤的概念。常见肿瘤的特点。

  (六)免疫病理

  1.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及结局。

  2.移植排斥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分型及病理变化(心、肺、肝、肾和骨髓移植)。

  3.移植物抗宿主的概念。

  4.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5.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6.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7.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各器官的病理变化。

  2.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合并症和结局。

  3.心瓣膜病的类型、病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4.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5.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各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6.心肌病的概念,克山病、充血性心肌病、肥厚阻塞性心肌病及闭塞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特点。

  7.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八)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肺气肿的概念、分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4.各种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5.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6.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7.支气管扩张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8.硅沉着病的病因、常见类型、各期病变特点及并发症。

  9.肺泡性损伤及肺间质性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10.鼻咽癌和肺癌的病因和常见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及它们的特点、转移途径及合并症。

  (九)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其并发症。

  3.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癌前病变、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9.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十)造血系统疾病

  1.霍奇金病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病理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3.白血病的病因分类及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5.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6.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十二)生殖系统疾病

  1.子宫颈癌的病因、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内肿瘤)、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分期。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3.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4.子宫体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5.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变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6.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7.卵巢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变化,性索间质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8.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9.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10.乳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十三)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化规律。

  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

  3.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特点。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7.伤寒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

  8.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急性、中毒性及慢性痢疾的病理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的联系。

  9.阿米巴病的病因、传染途径,肠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及肠外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

  10.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肠道、肝、脾的病理变化。

  11.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分期。

  12.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分期。

  (十四)其他

  1.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症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甲状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四、内 科 学

  (一)诊断学

  1.常见症状学:包括发热、水肿、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呕血及黑便、咯血、昏迷。

  2.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脊柱检查、常用神经系统检查。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检查,常规体液检查,骨髓检查,常用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检查、X线胸片、超声波检查(常用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内镜检查(支气管镜及消化内镜检查)。

  (二)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2.慢性胃炎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其治疗。

  4.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7.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8.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3.急性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抢救原则。

  14.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三)循环系统疾病

  1.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及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4.心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

  5.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并发症和防治措施。

  6.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7.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重点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9.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10.原发性心肌病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心肌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急性心包炎及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四)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含COPD)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包括分型、分期)、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4.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

  6.肺炎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军团菌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8.肺脓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包括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原则、预防措施和治疗。

  11.胸腔积液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气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例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包括呼吸支持技术)。

  1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期、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五)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疾病总论:包括肾的解剖与组织结构,肾的生理功能,常见肾疾病检查及临床意义,肾疾病防治原则。

  2.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及IgA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分类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尿路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六)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6.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7.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

  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9.出血性疾病概述:正常止血机制、凝血机制、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及出血的疾病分类、诊断和防治。

  (七)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

  1.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包括内分泌疾病的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诊断方法。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是Graves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甲状腺危象的防治)。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6.Cushing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嗜铬细胞瘤的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八)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1.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总论:包括疾病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实验室检查、诊断思路和治疗。

  2.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五、外 科 学

  (一)外科总论

  1.无菌术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及无菌操作的原则。

  2.外科患者体液代谢失调与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3.输血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防治,自体输血及血液制品。

  4.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与防治。

  6.疼痛的分类、评估、对生理的影响及治疗。术后镇痛的药物与方法。

  7.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的目的与内容,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8.外科患者营养代谢的概念,肠内、肠外营养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9.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2)浅部组织及手部化脓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全身性外科感染的病因、致病菌、临床表现及诊治。

  (4)有芽胞厌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

  (5)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0.创伤的概念和分类。创伤的病理、诊断与治疗。

  11.烧伤的伤情判断、病理生理、临床分期和各期的治疗原则。烧伤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要点。

  12.肿瘤

  (1)肿瘤的分类、病因、病理及分子事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2)常见体表肿瘤的表现特点与诊治原则。

  13.移植的概念、分类与免疫学基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防治。

  14.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1)麻醉前准备内容及麻醉前用药的选择。

  (2)常用麻醉的方法、药物、操作要点、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

  (3)重症监测的内容、应用与治疗原则。

  (4)心、肺、脑复苏的概念、操作要领和治疗。

  (二)胸部外科疾病

  1.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处理原则。

  2.各类气胸、血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救治原则。

  3.创伤性窒息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4.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5.腐蚀性食管烧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治原则。

  6.食管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7.常见原发纵隔肿瘤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普通外科

  1.颈部疾病

  (1)甲状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2)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3)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

  (4)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5)常见颈部肿块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6)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乳房疾病

  (1)乳房的检查方法及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

  (2)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3)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处理。

  (4)乳腺常见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处理。

  (5)乳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原则。

  3.腹外疝

  (1)疝的基本概念和临床类型。

  (2)腹股沟区解剖。

  (3)腹外疝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腹部损伤

  (1)腹部损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2)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和处理。

  5.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各种腹腔脓肿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6.胃十二指肠疾病

  (1)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各种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溃疡病的理论基础。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

  (2)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胃良、恶性肿瘤的病理、分期和诊治原则。

  7.小肠疾病

  (1)肠梗阻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

  (2)肠炎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3)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8.阑尾疾病:不同类型阑尾炎的病因、病理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9.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及检查方法。

  (2)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肠息肉、直肠脱垂、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

  (3)结、直肠癌的病理分型、分期、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10.肝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

  (2)肝脓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肝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11.门静脉高压症的解剖概要、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12.胆道疾病

  (1)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生理功能、常用的特殊检查诊断方法。

  (2)胆道感染、胆石病、胆道蛔虫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常见并发症和救治原则。

  (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特点与手术指征。

  (4)胆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3.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断分析和处理原则。

  14.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析。

  15.胰腺疾病

  (1)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胰腺癌、壶腹周围癌及胰腺内分泌瘤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16.脾切除的适应证、疗效及术后常见并发症。

  17.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18.周围血管疾病

  (1)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2)周围血管损伤、常见周围动脉和静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四)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

  1.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检查方法、诊断和处理原则。

  2.常见泌尿系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常见各种泌尿男生殖系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4.常见泌尿系梗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治疗方法。

  6.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五)骨科

  1.骨折脱位

  (1)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2)骨折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早、晚期并发症。

  (3)骨折的愈合过程,影响愈合的因素,临床愈合标准,以及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4)骨折的急救及治疗原则,骨折复位的标准,各种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开放性骨折和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5)几种常见骨折(锁骨、肱骨外科颈、肱骨髁上、尺桡骨、桡骨下端、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髌骨、胫腓骨、踝部以及脊柱和骨盆)的病因、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6)关节脱位的定义和命名。肩、肘、桡骨头、髋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发生机制、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治疗原则。

  2.膝关节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关节镜的进展及使用。

  3.手的应用解剖,手外伤的原因、分类、检查、诊断、现场急救及治疗原则。

  4.断肢(指)再植的定义、分类。离断肢体的保存运送。再植的适应证、手术原则和术后处理原则。

  5.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上下肢神经损伤的病因、易受损伤的部位、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

  6.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1)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常见的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7.腰腿痛及颈肩痛

  (1)有关的解剖生理、病因、分类、发病机制、疼痛性质和压痛点。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病因、病理及分型、临床表现、特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3)颈椎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8.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1)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和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发展过程、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慢性骨髓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X线表现和治疗原则。

  9.骨与关节结核

  (1)骨与关节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过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脊柱结核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截瘫的发生和处理。

  (3)髋关节和膝关节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11.运动系统常见畸形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12.骨肿瘤

  (1)骨肿瘤的分类、发病情况、诊断、外科分期和治疗概况。

  (2)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常见的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骨肉瘤治疗的进展概况。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基础医学约20%(其中 生理学约5%,生物化学约5%,病理学约10%)

临床医学约80%(其中 内科学约40%,外科学约40%)

 


 

 

考试科目

694生物学综合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300分

一、考试要求:

闭卷考试,书写规范、工整,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二、总体要求

内容包括生物有机体的组成、形态及功能,生物进化,遗传及变异和生态学等,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求考生对学科发展前沿有一定了解。

 

三、内容及比例

(一)生物界与生物学:生物和生物界的概念、特征、组成、相互关系,研究方法等

(二)细胞与生物大分子(重点)

1.生命的化学基础

2.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3.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三)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1.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重点)

2.营养与消化

3.血液与循环

4.气体交换

5.内环境的控制

6.免疫系统

7.体液调节

8.神经与感觉系统

9.运动系统

10.生殖及发育(重点)

(四)植物的形态与功能

1.植物的结构、生殖及发育

2.植物的营养

3.植物的调控系统

(五)遗传与变异(重点)

1.遗传的基本规律

2.基因的基本概念

3.基因表达调控

4.基因工程技术

5.人类基因组及遗传性疾病

(六)生物多样性的进化(重点)

1.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

2.物种形成

3.宏进化与系统发生

4.生命起源及原生和原核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5.植物、真菌、动物的进化

6.人类的进化

(七)生态学

1.生物与环境

2.种群结构、动态及调节

3.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

4.生态系统

5.动物的行为

 

四、题型及分值

名词解释:约20%

填空-选择:约20%

简答题:约30%

问答-论述题:约30%


 

 

考试科目

804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

  1)行政、行政权、行政法的概念;

2)行政法学的特点。

2.行政法的法源

1)行政法源的含义;

2)行政法制定法法源的主要内容;

3)行政法非制定法法源的主要内容。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性质、功能;

2)依法行政原则、越权无效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的主要内容;

3)正当法律程序的主要内容。

4.行政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

  1)我国行政法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2)行政法学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5.行政法主体概述

1)行政法主体的涵义、资格要件;

2)行政组织法的主要内容与体系。

6.行政机关

1)行政机关的含义、性质、特征与分类;

2)行政机关的职责、职权与管理手段;

3)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

7.其他行政主体

1)其他行政主体的含义与种类;

2)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与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含义、法律地位;

3)行政委托的含义,受委托组织的含义、条件与法律地位。

8.公务员

1)国家公务员的概念、分类以及法律地位;

2)公职关系的概念及其发生、内容与消灭。

9.行政相对人

1)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及分类;

2)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10.行政法制监督

1)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及其与行政监督的区别和联系;

2)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种类及监督内容。

11.行政行为概述

  1)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标准;

  2)行政行为模式化的内容。

12.抽象行政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范围、合法要件;

2)行政立法行为的概念、性质;

3)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的概念。

13.具体行政行为

1)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与合法要件的内容;

2)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和违法(瑕疵)的含义及其效力。

14.行政处理(一)——依申请行政行为

1)行政处理与依申请行政行为的概念;

2)行政许可的概念、种类、作用;

3)《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3)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确认、行政裁决的概念与特征。

15.行政处理(二)——依职权行政行为

1)依职权行政行为的内容和概念;

2)行政规划、行政命令、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的概念与特征;

3)行政处罚的概念、特征、种类、作用;

4)《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16.行政主体实施的其他行为

1)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17.行政程序

1)行政程序的概念、分类及价值;

2)现代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18.行政救济概述

1)行政救济的概念、分类;

2)各种行政救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9.行政复议概述

1)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

2)行政复议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的内容。

20.行政复议范围

1)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

2)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

21.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

1)我国立法规定的行政复议机关与主管机构;

2)我国立法规定的行政复议参加人。

22.行政复议的程序

1)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程序;

2)行政复议审理的方式、审理依据、举证责任以及各类复议决定的具体内容。

23.行政诉讼概述

1)行政诉讼的概念、性质、功能;

2)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3)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24.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1)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方式;

2)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主要内容。

25.行政诉讼的管辖

1)行政诉讼管辖的概念;

2)我国立法有关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与管辖异议的规定。

26.行政诉讼参加人

1)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特征及内容;

2)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及第三人的认定。

27.行政诉讼证据

1)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分类及种类;

2)立法有关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的规定;

3)立法有关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规定。

28.行政诉讼程序

1)诉、诉权的概念、种类;

2)立法有关行政诉讼一审程序的主要规定;

3)立法有关行政诉讼二审程序的主要规定;

4)立法有关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主要规定。

29.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1)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概念及其特点;

2)立法有关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规定。

30.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

1)行政诉讼判决、裁定、决定的概念与区别;

2)行政诉讼判决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

31.涉外行政诉讼

1)涉外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和法律渊源。

32.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1)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特征、种类;

2)立法有关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范围及当事人的规定。

33.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

1)行政赔偿、国家赔偿的概念、特征;

2)立法有关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的规定。

34.行政赔偿范围

1)行政赔偿范围的含义、确定方式与设定标准;

2)立法有关行政赔偿范围的规定。

35)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立法有关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规定;

2)立法有关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规定。

36.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1)立法有关行政赔偿方式的规定;

2)立法有关行政赔偿计算标准的规定。

37.行政赔偿程序

1) 立法有关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受理与处理的规定;

2) 立法有关行政赔偿诉讼的规定;

3) 立法有关行政追偿程序的规定。

38.行政补偿

1)行政补偿的概念和种类;

2)立法有关行政补偿的范围与方式的规定。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名词解释(30分)

辨析题(20分)

简答题:(40分)

论述题:(30分)

案例(或材料)分析题(30分)

 


 

 

考试科目

805新闻传播实务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新闻传播实务是传播学专业的重要科目。要求掌握新闻传播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新闻报到的采写编评,并具备相关能力。

二、内容

新闻采访部分:

1、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采访的特点;

2)采访的形式 ;

2、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3、发现与判别新闻

   1)新闻敏感;

   2)新闻价值;

   3)新闻政策.

4、记者的思维方式:

   1)特殊的思维方式;

   2)逆向思维;

   3)发散思维;

   4)统摄思维.

5、记者的修养:作风修养;知识修养;技能修养;职业道德修养

6、采访的阶段

   1)第一阶段:明确报道思想;获取最新线索;做好采访准备;

    2)第二阶段:创造访问条件;掌握提问技能;主持调查座谈;强化视觉功能;重视听觉功能;强调当场笔录;

   3)第三阶段:深入采访;仔细验证材料;迅速整理笔记;积累多余资料。

新闻写作部分:

1、新闻报道体裁

1)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

2)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

3)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

2、新闻主题与材料

   1)新闻主题;

   2)新闻材料

 3、新闻语言

    1)新闻语言的基本概念

    2)新闻语言的特征

 4、新闻结构

 5、各类新闻的采写

 6、各类通讯的采写

 7、新闻体裁改革趋势

 

新闻编辑部分:
 1、报纸设计

1)报纸的特点与结构;

2)报纸设计思想与设计程序

2、 新闻稿的选择

3、新闻稿的修改

   1)事实的订正;

   2)思想政治差错的校正;

   3)辞章的修饰;

   4)修改的方式和程序;

   5)修改稿件要注意的问题

4、新闻标题

1)新闻标题的功能;

2)新闻标题的特点;

3)新闻标题的类型和结构;

4)新闻标题的制作;

5)标题;

6)提要题和大标题

5、新闻稿的配置

   1)配置的意义和特点;

   2)稿件的组织;

   3)稿件的配合

6、版面编辑

1)版面的功能;

2)编排思想;

3)版面空间;

4)编排手段;

5)布局结构;

6)版面的美化;

7)版式;

8)版面的设计;

9)激光照排

7、报道的策划与组织

   1)报道策划与组织的意义;

   2)报道的类型;

   3)报道对象的价值判断;

   4)报道结构;

   5)报道规模;

   6)报道时机;

   7)报道方式;

   8)报道策划的组织实施

8、图片编辑

1)图片的种类;

2)照片的选择与编辑;

3)漫画;

4)图示;

5)图饰编辑

9、专刊和副刊编辑

   1)专副刊的特性、功能、类型;

   2)专副刊的内容设计;

   3)专副刊表现形式的选择;

   4)作者与组稿

10、电视编辑

1)电视画面编辑;

2)电视声音编辑

新闻评论部分

1、新闻评论的定义

1)新闻评论的性质和作用。
2、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
3、新闻评论的选题

1)选题的观点;

2)选题的价值;

3)选题的来源;

4)选题的原则;

5)选题的标准
4、新闻评论的立意

1)立意的要求;

2)立意的过程
5、新闻评论的论证

1)论证的作用;

2)立论和驳论
6、用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7、报纸新闻评论的写作

8、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简答题(30分);

写作题(45分);

论述题(45分);

案例分析(30分)

 


 

 

考试科目

806 行政管理综合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较准确理解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较系统地掌握其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内容

1.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学

1)行政的概念;

2)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3)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4)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方法。

 

2.行政管理学在中西方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的兴起;

2)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3)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重建和发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深厚基础;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原则。

 

3.行政职能概述

1)行政职能的含义和特点;

2)行政职能体系。

 

4.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4)当代资本主义的行政职能。

 

5.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

1)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6.行政组织概述

  1)行政组织的基本概念;

2)行政组织的类型;

3)行政组织的结构。

 

7. 行政组织理论

1)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2)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8.国家公务员制度

  1)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

  2)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机制;

  4)国家公务员的内涵、义务与权利;

5)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6)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机构与监督。

 

9.当代人事行政的变革

1)当代西方国家人事行政的变革;

2)中国人事行政的变革。

 

10.公共预算

  1)公共预算的概念:公共预算的含义、功能、目标;

  2)公共预算的职能和作用;

  3)公共预算体制;

  4)复式预算;

  5)政府决算。

 

11.行政信息

  1)行政信息管理的内容:行政信息管理体制、行政信息采集管理、行政信息存储、行政信息分级分类、行政信息公开、行政信息交换共享;

  2)行政信息管理的开发利用:行政信息开发利用概述和战略、行政信息法制建设。

 

12.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

1)政策过程: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2)政策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专门的分析方法。

 

13.公共危机管理

1)公共危机管理概述: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分级与分期;

2)公共危机管理体制:领导体制、职能与机构;

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新闻发布机制、善后机制。

 

14. 政府绩效管理

1)政府绩效管理概述:概念、意义;

2)政府部门绩效计划与实施: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过程管理;

3)政府部门绩效考核:考核主体和对象,考核指标体系,个体和系统考核技术;

4)政府部门绩效反馈和改进;

5)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优化。

 

15.行政改革与发展

1)行政改革的基本含义;

2)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3)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进程;

4)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及展望。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1、 辨析题(30分)

2、 简述题(45分)

3、 案例题(30分)

4、 论述题(45分)

 


 

 

考试科目

809 管理学原理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程度,重点考察管理与管理者、管理思想及其发展、管理决策、计划与战略、组织工作、领导工作、控制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试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知识的能力,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及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管理学科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二、内容

第一章  管理与组织导论

1.管理者与非管理人员的区别。

2.三种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

3.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4.管理者履行的四项职能。

5.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

6.卡茨所主张的管理者的三种基本技能。

7.系统观点与权变观点。

8.组织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二章  管理的情境:约束与挑战

1.四种主要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什么?

2.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

3.泰罗对科学管理的贡献。

4.吉尔布雷思夫妇对科学管理的贡献。

5.法约尔的管理原则并将其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比较。

6.韦伯对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贡献

7.数量方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以及它对管理领域的贡献是什么。

8.什么是组织行为?

9.霍桑研究及其对管理实践的贡献。

10.管理者应当关注创新和弹性。

11.全面质量管理。

12.学习型组织。

13.管理的万能论或象征论

14.什么是组织文化?

15.组织文化的七个维度。

16.组织文化的来源是什么?

17.文化会如何影响管理者的行为?

18.组织具体环境的四个因素。

19.组织一般环境的六个因素。

20.环境不确定性的两个构成要素

21.管理者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四种不同方法。

第三章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1.全球经济如何给管理者创造机会和挑战?

2.什么是狭隘主义?它是如何给管理者制造障碍的?

3.比较三种看待全球业务的不同观念。

4.三个重要的区域性贸易联盟,包括它们的名称及形成原因。

5.比较多国公司、跨国公司和无国界组织。

7.全球化经营的前两个阶段。

8.全球化经营在第三阶段的各种方式。

9.在全球管理中,管理者需要了解的法律-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10.民族文化和组织文化。

11.霍夫斯泰德的四个民族文化的维度。

第四章 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社会责任的古典观点和社会经济学观点。

2.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张。

3.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

4.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是与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

5.共享价值观的作用。

6.管理的绿色化

7.利益相关者在社会责任的四个阶段分别扮演的角色。

8.什么是道德?

9.比较经营道德的四种观点

10.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以及结构变量可能会如何影响一个管理者在道德和非道德行为之间进行决策。

11.组织文化是如何影响道德行为的。

12.决定道德问题强度的因素。

13.什么是道德准则。

14.独立的社会审计和正式的保护机制是如何鼓励道德行为的。

第五章  管理决策

1.决策的概念。

2.决策制定过程

3.为什么管理者通常被描述为决策制定者?

4.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决策观点。

5.承诺升级以及它对决策的影响。

6.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

7.结构良好的决策问题以及程序化决策。

8.程序、政策和规则的差别。

9.缺乏结构化的问题以及非程序化决策。

10.确定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的特征。

11.四种决策风格。

12.什么因素影响决策制定?

第六章  计划的基础

1.计划工作定义。

2.计划的作用。

3.计划与组织的绩效之间的关系。

4.区分目标和计划。

5.目标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6.计划的类型。

7.传统的目标设定与目标管理。

8.管理者应当怎样设立目标。

9.权变因素怎么影响计划工作。

10.对正式计划工作有哪些批评的意见?

11.在动态的环境下管理者如何有效地计划?

第七章  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定义。

2.战略管理的意义。

3.战略管理过程。

4.SWOT分析及用途。

5.公司层战略、事业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

6.稳定性战略和紧缩战略。

7.组织追求增长战略的不同方式。

8.BCG矩阵。

9.波特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10.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

11.什么是环境扫描。

12.全球扫描。

13.预测。

14.标杆比较过程。

15.为什么预算是一种很流行的资源分配工具?

16.甘特图和负荷图。

17.PERT(计划评审技术)

18.盈亏平衡分析

19.项目计划过程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

1.组织工作为什么很重要?

2.工作专门化有什么优缺点?

3.管理者可用来对工作活动进行部门化的主要方式。

4.指挥链:职权、职责,以及统一指挥。

5.管理跨度及其影响因素。

5.集权或分权的影响因素。

6.在组织结构中,正规化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7.机械式与有机式组织的差别。

8.战略与结构关系。

9.组织的规模如何影响结构?

10.职能型和事业型组织。

11.传统的组织设计有什么优缺点?

12.基于团队的结构。

13.比较矩阵型结构和项目型结构的异同点。

14.在什么情况下组织可以按内部自治单位来设计结构?

15.无边界组织的概念。

16.说明在无边界组织中哪些组织边界被取消或减弱?

17.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战略重要性。

2.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八步骤。

3.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4.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5.职务分析对编写职务说明书和职务规范的重要性。

6.招聘渠道有哪些?

7.甄选活动的主要目的。

8.各种甄选手段的优缺点。

9.上岗引导的目标。

10.组织进行员工培训时要提高的三类技能。

11.管理者如何评估员工的绩效?

12.组织制定一个有效的薪酬制度的重要性。

13.影响员工收入的因素。

14.人们对待职业发展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15.什么是性骚扰。

16.组织如何能使其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行动更好地与员工对工作和生活平衡的需要相吻合。

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创新管理

1.应对变革对管理者的重要性。

2.导致组织变革的外部和内部力量。

3.变革过程的两种不同观点。

4.卢因的三步骤变革过程。

5.管理者能够在组织中进行哪些类型的变革?

6.导致变革的阻力及减缓阻力的方法。

7.哪些情景因素会促进组织的文化变革?

8.如何推行文化变革?

9.比较持续的质量改进与流程再造。

10.压力的概念。

11.管理者可用来减少员工压力的措施。

12.创造与创新的区别。

13.与创新有关的结构、文化和人力资源因素。

第十一章  个体与群体行为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2.组织行为学的目的。

3.态度的三种成分。

4.工作态度的类型。

5.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6.个体如何协调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7、认知失调理论。

8.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9.MBTI

10.大五人格模型。

11.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

12.马基雅维里主义。

13.知觉的概念。

14.凯利归因理论。

15.韦纳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型。

16.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7.斯金纳学习理论。

18.社会学习理论。

19.正式群体和那些非正式群体。

20.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

21.群体规范。

22.群体规模。

23.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24.冲突管理对群体行为有何影响。

25.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

26.群体与团队的区别。

27.功能型、自我管理型、虚拟型和跨职能团队。

28.高效工作团队的特点。

第十二章  领导与领导理论

1.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

2.领导特质?有关领导特质的研究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3.比较艾奥瓦大学的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和管理方格理论的研究。

4.费德勒权变模型。

5.赫塞和布兰查德理论。

6.领导者参与模型。

7.路径-目标理论。

8.如何运用路径-目标理论解释领导?

9.事务型领导者与变革型领导者的差异。

10.领袖魅力的领导者与愿景规划的领导者的特点。

11.团队领导者扮演的四种角色。

12.领导者的权力来源。

13.信任文化,领导者如何构建信任。

14.授权与领导有什么关系。

15.性别、民族文化与领导风格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员工激励

1.动机的概念及过程。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4.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5.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

6.目标设置理论。

7.强化理论。

8.工作扩大化与工作丰富化。

9.工作特征模型。

10.亚当斯公平理论。

1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2.在激励多元化的员工队伍方面有哪些做法?

第十四章  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

1.沟通定义。

2.管理沟通包含哪些类别的沟通。

3.沟通过程的七要素。

4.管理者可用来评价各种沟通方法的标准。

5.比较各种沟通方法。

6.非言语沟通。

7.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

8.解释管理者如何能克服人际沟通的障碍。

9.倾听。

10.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

11.组织中沟通的四种方式。

12.比较不同类型的沟通网络。

13.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沟通中的各种可能的应用。

14.无线通信技术。

15.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

第十五章  管理控制

1.管理中的控制的作用。

2.比较市场、官僚、小集团控制的不同。

3.计划与控制的关系。

4.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

5.列出管理者获取实际工作表现信息的四种方法。

6.比较采取管理行动中的改进实际工作和修订标准的不同。

7.比较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的优点和缺点。

8.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具有的特征。

9.工作场所隐私问题。

10.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控制员工偷窃。

11.工作场所暴力。

12.绩效与组织绩效的概念。

13.组织绩效的重要性。

14.管理者如何提高组织生产率。

15.组织有效性的衡量。

16.财务比率。

17.预算。

18. EVA和MVA。

19.平衡记分卡。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名词解释(20分)

判断题(20分)

单项选择题(40分)

多项选择题(15分)

论述题(55分)

 


 

 

考试科目

811大学物理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大学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内容及比例

1.力学:

(1)质点运动学

位移,速度,加速度;切向速运动和法向加速度;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线量与角量的关系;运动学的两类问题;相对运动。

(2)质点动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惯性系与非惯性系,惯性力;冲量与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质心运动定理;质点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功,动能定理,一对力的功;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3)刚体的运动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转动中的功和能;刚体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4)振动学基础

简谐振动的描述,旋转矢量表示法,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简谐振动的能量;简谐振动的合成。

(5)狭义相对论基础

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同时性的相对性、时间膨胀,长度缩短;洛仑兹变换,相对论速度变换;相对论质量,相对论动能,相对论能量,相对论动量-能量变换。

2.热学:

(1)气体体动理论

热力学系统,平衡态,状态参量;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及其统计意义;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统计速率;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2)热力学

准静态过程,功,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热容量;典型的热力学过程;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与不可逆过程;熵,熵增加原理。

3.电磁学:

(1)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场强叠加原理;电通量,高斯定理及其应用;静电场环路定理;电势,电势叠加原理,电势梯度。

(2)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导体的静电平衡,有导体存在时场强的分布和计算;电介质的极化,电位移矢量,电介质中的高斯定律及其应用;电容器及电容,电场的能量。

(3)稳恒磁场

磁感应强度,毕奥一萨伐尔定律;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匀速运动点电荷的磁场,安培坏路定理及其应用。

(4)磁力

安培力,安培定律;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霍耳效应。

(5)磁场中的磁介质

磁介质的磁化;磁场强度矢量,磁介质中的环路定理及其应用;铁磁质。

(6)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和感应电场;互感,自感;磁场的能量。

(7)麦克斯韦方程组

位移电流,全电流环路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平面电磁波的基本性质,电磁波的能量,坡印廷矢量。

4.波动学:

(1)波动学基础

纵波和横波;平面简谐波方程,波动方程;波的能量;惠更斯原理;波的干涉,驻波;多普勒效应。

(2)光的干涉

光程和光程差;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等厚干涉,等倾干涉;时间相干性,迈克耳逊干涉仪。

(3)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栅衍射,X射线的衍射。

(4)光的偏

自然光和偏振光,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布儒斯特定律;双折射现象。

5.量子物理基础:

(1)早期量子理论

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玻尔的原子理论;激光理论初步。

(2)量子力学基础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概率波,不确定度关系,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薛定谔方程,一维无限深势阱;隧道效应;氢原子定态;电子的自旋,四个量子数;泡利不相容原理,原子的壳层结构。

(3)固体的能带结构

固体的能带,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能带特征,半导体的导电机制。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51分)

填空题(24分)

简答题 (15分)

计算题 (60分)

 

 


 

 

考试科目

812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是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科目,考生需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熟悉地理信息系统的有关专业术语,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同时要了解当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二、内容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功能

1)地理数据、地理信息

2)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3)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2.空间数据模型

1)主要空间数据模型

       场模型、要素模型、网络结构模型、时空模型、三维模型

2)基于要素的空间关系分析

       空间关系的基本概念、拓扑空间关系分析

3.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1)地球椭球体基本要素

地球椭球体、地图比例尺

2)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

地图投影的概念、变形、分类

3)高斯-克吕格投影

4)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4. 空间数据获取与质量

1)地图数字化

2)空间数据质量

3)元数据

5.空间数据管理

1)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栅格数据结构,栅格数据压缩编码方法

2)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矢量数据结构

3)矢栅结构的比较及转换算法

4)空间索引机制与空间信息查询

6.空间分析

1)缓冲区分析

2)叠加分析

3)网络分析

4) 空间统计分析

 

7.数字地形模型与地形分析

1)数字地形模型DTM与数字高程模型DEM

2)DEM的主要表示方法

规则格网模型,等高线模型,不规则三角网(TIN)模型,层次模型

3)DEM的分析应用

8.空间数据表现与地图制图

1)专题信息表现

专题地图的分类和内容,面状专题内容的表现方法

2)地理信息的可视化

基本概念,地学可视化的类型

9. 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

1)空间分析建模

2)数据仓库

3)空间数据挖掘

4)空间优化模式

10.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

1)3S集成技术

2)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

3)WebGIS

4)GIS标准

ISO/TC211标准,开放的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

5)地理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流程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1.  名词解释(50分)

2.  简答(50分)

3.  论述或分析(50分)

 


 

 

考试科目

813电磁场与电磁波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磁规律的本质和相关物理量的内在联系,掌握分析求解电磁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电磁场与电磁波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及比例

1.  电磁场的基本规律

1)电荷守恒定律

2)真空中静电场的基本规律

3)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基本规律

4)媒质的电磁特性

5)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

6)麦克斯韦方程组

 7)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2.   静态电磁场及其边值问题的解

1) 电位函数

2) 电容

3) 静电场的能量和静电力

4) 导电媒质中的恒定电场分析

5) 矢量磁位

6) 电感

7) 恒定磁场能量和磁场力

8) 唯一性定理

9) 镜像法

10)      直角坐标系中的分离变量法

 

3.   时变电磁场

1) 波动方程

2) 电磁场的位函数

3) 电磁能量及守恒定律

4) 时谐电磁场

 

4.   均匀平面波

1) 理想介质中均匀平面波的传播

2) 导电媒质中均匀平面波的传播

3) 电场波的极化

4) 色散与群速

5) 均匀平面波对分界平面的垂直入射

6) 均匀平面波对理想介质分界平面的斜入射

7) 均匀平面波对理想导体平面的斜入射

5.   导行电磁波

1) 导行电磁波概论

2) 矩形波导

 

6.   电磁辐射

1) 滞后位

2) 电偶级子的辐射

 

三、题型及比例

填空题(30分)

选择题或判断题(10分)

简答题(30分)

计算题(80分)

 


 

 

考试科目

814 电力电子技术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及其用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9.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

熟悉和掌握晶闸管、电力MOSFET、IGBT等电力电子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和使用方法。不可控器件:各种二极管 ; 半控型器件:晶闸管; 典型全控型器件:GTO、电力MOSFET、IGBT、BJT等其他电力电子器件; 功率集成电路和智能功率模块; 电力电子器件的串并联; 电力电子器件的保护; 电力电子器件的驱动电路。理解波形系数的概念,理解电力电子器件的动态特性。

10.  整流电路

熟悉和掌握各种基本的整流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控制方法。包括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三相可控整流电路; 变压器漏抗对整流电路的影响; 电容滤波的二极管整流电路; 整流电路的谐波和功率因数; 大功率整流电路; 整流电路的有源逆变工作状态; 相位控制电路。了解可控整流电路对直流电机的控制。

11.  斩波电路

掌握降压斩波电路;升压斩波电路;升降压斩波电路;CUK斩波电路;复合斩波电路。了解Zeta,Sepic电路。

4. 交流变换电路

理解单相相控式交流调压电路;三相相控式交流调压电路;交流调功电路;交流电子开关。掌握单相输出交—交变频电路。了解三相输出交—交变频电路。

5. 逆变电路与PWM控制技术

掌握换流方式; 电压型逆变电路; 电流型逆变电路。理解多重逆变电路和多电平逆变电路。掌握PWM控制的基本原理; PWM逆变电路的控制方式; PWM波形的生成方法。了解 PWM逆变电路的谐波分析; 跟踪型PWM逆变电路和 PWM整流电路。

6.  软开关技术与组合变流

掌握软开关技术的分类与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电力电子装置的实验和调试方法。了解间接交流变流电路; 交—直—交变频电路(VVVF); 恒压恒频变流电路(CVCF),开关电源的基本电路。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0分)

填空题(50分)

简答题(25分)

推论题(15分)

计算题 (30分)

 


 

 

考试科目

815电路分析基础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程度,重点考察运用电路分析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电路的基础知识

1)电路模型,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功率。

2)基尔霍夫定律,电阻元件,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

3)两类约束与电路方程,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4)支路电流法、支路电压法。

2. 电阻电路分析

1)等效的概念,电阻分压电路和分流电路,电阻单口网络。

2)网孔分析法,结点分析法,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3)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含源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5)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关系,及阻抗变换性质。

6)双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关系、含双口网络的电路分析。

7)含独立源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3.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1)电容与电感元件,电容的电压电流关系,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电容与电感的储能,一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

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电路的响应。

3)二阶电路,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RLC并联电路的响应。

4.正弦稳态分析

1)正弦电压和电流的相量表示,有效值相量。

2)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R、L、C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

3)一般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单口网络的相量模型。

4)正弦稳态响应的叠加。

5)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平均功率,复功率,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平均功率的叠加。

6)网络函数,RC电路的频率特性。

7)RLC串联谐振电路分析,谐振角频率,品质因素,通频带,带通滤波特性。

8)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耦合电感的串联和并联,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填空题(10%)

选择题(20%)

简答题(10%)

分析计算题(60%)

 


 

 

考试科目

818固体物理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对《固体物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要求能解释、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内容

1、晶体结构、倒易点阵与晶体衍射

1)晶体结构的周期性与对称性;

2)固体物理学原胞及结晶学原胞的惯用选取规则;

3)典型晶体结构的固体物理学原胞及结晶学原胞的选取方法;

4)晶向指数与晶面指数、倒格子及倒易点阵、布里渊区;

5)X射线衍射的正空间描述和倒空间描述;

6)晶体X射线衍射的几何结构因子。

2、晶体的结合

1)晶体的结合类型及其基本特点;

2)晶体内能与基本物理参数的关系;

3、晶格振动及热学性质

1)一维单原子链与双原子链的振动方程、光学支与声学支色散关系、长波近似;

2)格波、晶格振动的量子化、声子、声子态密度;固体热容的量子力学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热容的德拜模型与爱因斯坦模型及其应用;

3)非简谐效应与热导率。

4、晶体缺陷

晶体缺陷的基本类型及其描述:扩散及微观机理。

5、自由电子费米气体

1)金属电子气的能量状态、费米能与费米波矢及态密度;

2)电子气的内能与热容、接触电势差、热电子发射等基本现象。

6、固体能带论

1)布洛赫定理

2)能带理论的基本结论;

3)周期场中单电子状态的一般性质;

4)近自由电子模型;

5)能带计算的紧束缚近似基本假定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6)布洛赫电子在外场下的速度、加速度与有效质量;

7)用能带论解释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填空题(30分)

简答题(60分)

计算题(60分)

 


 

 

考试科目

820计算机专业基础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本科目包括《数据结构》和《计算机操作系统》两门课程,总分150分,两门课程各占75分

《数据结构》

一、总体要求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核心课程。要求:

1.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差异,以及各种基本操作的实现。

2.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3.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策略进行问题求解,具备采用 C 或 C++或 JAVA 语言设计与实现算法的能力。

二、内容

1. 数据结构及算法的相关概念和术语

(1)数据结构及算法的概念;

(2)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3)算法的定义及特性;

(4)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方法。

2.线性表

(1)线性表的定义

(2)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及在顺序存储及链式存储上的实现;

(3)各种变形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带头结点的链表等)的表示和基本操作的实现;

(4)递归过程的特点及实现方法;

(5)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链式储存结构及其存储特点;(6)栈和队列的应用

(7)循环队列的判满、判空方法;

(8)特殊矩阵的压缩储存;

3.广义表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和基本操作

4.树和二叉树

(1)树与森林的基本概念

(2)树与森林的存储结构及遍历

(3)二叉树的定义及6大性质

(4)二叉树的顺序储存与链式储存结构

(5)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三种遍历方式的关系以及实现;层序遍历的实现

(6)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与构造方法

(7)树与二叉树的应用:二叉排序树;二叉平衡树;哈夫曼树与哈夫曼编码

5.图

(1)图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图的存储结构:邻接矩阵、邻接表、逆邻接表;

(3)遍历算法: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4)应用: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

6.查找

(1)查找的基本概念;静态查找与动态查找;

(2)顺序查找、折半查找、索引查找

(3)哈希查找

哈希函数的基本构造方法,解决地址冲突的基本策略;

(4)各种查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7.排序

(1)排序的基本概念

(2)插入排序

(3)简单选择排序

(4)希尔排序

(5)快速排序

(6)堆排序

(7)归并排序

(8)基数排序

(9)排序算法的比较。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1. 填空题(10分)

2. 单选题(20分)

3. 简答题(30分)

4. 算法题(15分)

其中算法题分为阅读、修改和编写算法三类:

(1)阅读算法:阅读指定算法,回答使用的数据结构、算法实现的功能或执行的结果;

(2)修改算法:阅读指定算法,指出算法的错误并修正;指出算法的不足并改进;按给定功能填写算法空缺部分;

(3)编写算法:根据算法功能要求,选择或者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算法,实现指定功能。

以上皆可分析给定或者设计的算法时空复杂度。

 

 

操作系统部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对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重点考察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同时能够具备运用所学的操作系统原理、方法与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及比例

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   批处理与多道程序设计

2)   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

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4)   并发与并行的概念

5)   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与功能模块

6)   程序的并发执行与顺序执行

 

2.   处理机管理

1)   进程: 进程控制块、进程的几种基本状态与状态转换(进程的创建、进程的终止、进程的阻塞与唤醒、进程的挂起与激活等)

2)   进程的同步与互斥:临界资源、临界区、进程同步与互斥问题、信号量机制以及P、V操作、管程机制。

3)   进程间通信:进程通信的类型(直接通信和间接通信方式)、消息传递系统中的几个问题、消息缓冲队列通信机制。

4)   线程与进程的调度:线程与进程的基本概念,调度的类型、调度队列模型、调度方式、进程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短进程优先、时间片轮转、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等)。

5)   死锁:死锁的基本概念,死锁定理、死锁预防、死锁避免与处理死锁的基本方法、银行家算法。

6)   综合应用: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读者和写者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等。

 

3.   内存管理

1)   内存管理的需求:重定位、内存保护、内存共享

2)   程序的装入和链接:静态装入和可重定位装入、静态链接、动态链接、运行时动态链接。

3)   分区存储管理:分区方式(单一连续分区、固定分区、可变式分区)、分区分配算法(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法、最坏适应法等)。

4)   段式管理与页式管理:段、页、碎片等基本概念、段式管理与页式管理机制

5)   虚拟内存:局部性原理、虚拟内存概念、请求分段与请求分页、段页式管理、段页式地址结构与地址转换、页面置换算法(先进先出、LRU、Clock置换)、抖动

 

4.   设备管理

1)   I/O系统的:基本概念、I/O控制方式(程序I/0、中断、DMA、通道)、相关数据结构、缓冲管理(单缓冲、双缓冲、循环缓冲、缓冲池)

2)   磁盘管理与磁盘调度算法:SSTF算法,SCAN算法,CSCAN算法,N-STEP-SCAN算法,FSCAN算法

3)   设备分配、设备处理、虚拟设备,Spooling系统

5.   文件系统

1)   基本概念:文件和文件系统、目录、文件结构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顺序文件、索引顺序文件、索引文件、HASH文件)

2)   外存分配方法:连续分配、链接分配、索引分配

3)   目录管理:单级目录、二级目录、多级目录

4)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技术:位示图、空闲链表、索引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填空题(10分)

选择题(14分)

分析计算题(30分)

简答题(21分)

 


 

 

考试科目

821经济学基础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重点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整体掌握程度,测试学生应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和原理对经济现象(背景)的建模能力和相应的模型分析能力,以及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经济解释的能力。

二、内容

微观经济学部分:

1. 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掌握经济学的定义和经济研究基本框架,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和市场均衡的概念建立家庭、厂商与政府的经济行为在市场中的直觉联系,能运用弹性的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

掌握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的基数效用分析和序数效用分析的方法,能够推出消费者均衡,并从消费者均衡条件推导出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3. 生产与成本分析

掌握生产函数、总(平均、边际)产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特征、技术与生产函数的关系、预算约束、等产量线、生产均衡、总(平均、边际、机会)成本、技术特征与成本函数的关系,并能够应用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推导出供给行为。

4. 完全竞争市场

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及其经济含义,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供给规则)和行业供给行为,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相应均衡条件,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特征。

5.不完全竞争市场

掌握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类型、效率特征及产生不完全竞争的原因,掌握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相应均衡条件。

6. 要素市场均衡与收入分配

掌握边际收益产品、要素需求的本质、要素市场均衡条件,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土地市场均衡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7.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掌握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条件及其效率特征,应用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方法理解市场失灵的无效率性质,一般均衡条件推论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

8. 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

了解市场机制缺陷及其政策暗示、政府的功(职)能、政府政策工具及其经济含义,政府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权衡的原理。

9. 不确定性与博弈论

理解不确定性的的定义,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模型结构和博弈均衡概念(纳什均衡和子博弈精炼均衡)的含义,能够求解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和动态博弈模型,并对特定的对经济现象作出解释。

宏观经济学部分:

10. 基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分离的背景及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测量宏观经济变量的国民帐户体系及其计算方法,掌握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方法,掌握后续课程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搭建理论分析的基本平台。

11. 经济增长

理解经济增长的概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相应的影响机制。

12. 失业与通货膨胀

理解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及菲利普斯曲线

13. 产品市场均衡分析

在财政收支在消费、储蓄和投资等微观经济行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收入和支出的分析,掌握乘数及加速原理,并分析财政收支对产品市场均衡的影响机制和应的政策含义。

14. 货币市场均衡分析

掌握货币供给的内容及存款创造机制和货币总量控制的手段,并能够应用货币总量控制的手段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机制和相应的政策含义。

15 IS-LM模型

1、 理解货币市场均衡产生的利率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商品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总需求理论及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作用机理

16. AD-AS模型

理解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原理,并能够利用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分析政策变量对均衡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17.宏观经济流派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以及供给学派的理论,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0分)

证明题(30分)

计算题(70分)

案例分析(20分)

 


 

 

考试科目

824 理论力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考察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程度,重点考察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结构的静态分析,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动力学基本定理及动静法的应用;理解并掌握虚位移原理,能应用虚位移原理解决典型问题。

 

二、内容

1)考试内容涵盖范围

① 静力学:力对坐标轴的投影;力对点的矩和对轴的矩;力偶;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力系的简化;受力分析,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桁架的内力计算;带摩擦的平衡问题。

② 运动学:点的运动方程,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投影;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刚体平面运动方程,平面运动刚体的速度瞬心,速度投影定理,刚体上两点速度和加速度关系,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刚体的复合运动。

③ 动力学:质心;刚体对某轴的转动惯量;功、动能、动能定理、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质点系的动量;质心运动定理,质心运动的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质点系对某点的动量矩,质点系对定点的动量矩定理和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动量矩守恒定律;刚体运动微分方程,刚体达朗伯惯性力系的简化,达朗伯原理及其应用;虚位移,虚功,虚位移原理及其应用。

2)考试要求

① 了解:约束和自由度;力系的最简结果;桁架的特点及内力计算方法;摩擦定律;点的运动描述,刚体的平动、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的描述;刚体的质心和规则刚体对中心惯性主轴的转动惯量;动力学基本定理及其守恒定律,达朗伯原理与动量原理的关系,虚位移原理求解平衡问题。

② 理解:常见约束及特点,纯滚动圆盘的运动描述及其受摩擦特性;物体平衡;弧坐标表示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平面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速度瞬心,加速度瞬心,曲率中心;绝对运动、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科氏加速度;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刚体的平动、定轴转动、平面运动的动能、动量、动量矩及达朗伯惯性力系的简化结果;虚位移概念和虚位移原理。

③ 掌握: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的计算,最简力系的判定;物系平衡问题的求解;带摩擦平衡问题的求解;用速度瞬心法、速度投影定理,两点速度关系的几何法或投影法对平面运动刚体系统进行速度分析;用两点加速度关系的投影法对平面运动刚体系统进行加速度分析;用点的速度合成公式和加速度合成公式对平面运动刚体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物系动力学基本特征量(动能、动量、动量矩、达朗伯惯性力系的等效力系等)的计算;动能定理的积分或微分形式的应用;动量守恒、质心运动守恒和质心运动定理的应用,对定点的动量矩定理、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及其守恒定律的应用;用达朗伯原理(动静法)求解物系的动力学问题;用虚位移原理求解物系的平衡问题。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填空题(30分)

选择题(30分)

简答及作图题(20分)

分析计算题(70分)


 

 

考试科目

825密码学基础与网络安全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掌握密码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结构以及保证网络安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掌握信息安全工程基本概念和方法。

二、内容

1、信息安全基础

1)密码学的发展概况(了解)

2)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掌握)

 

2、古典密码

1)古典密码中的基本加密运算(了解)

2)几种典型的古典密码体制(了解)

3)古典密码的统计分析(了解)

 

3、Shannon理论

1)密码体制的数学模型(掌握)

2)熵及其性质(了解)

3)密码体制的完善保密性(了解)

 

4、分组密码

1)分组密码的基本原理(理解)

2)数据加密标准DES(掌握)

3)多重DES(掌握)

4)DES的工作模式(掌握)

5)高级加密标准AES(理解)

 

5、公钥密码

1)初等数论基础知识(掌握)

2)公钥密码的理论基础(理解)

3)RSA公钥密码(掌握)

4)EIGamal公钥密码(了解)

5)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理论及算法(掌握)

 

6、序列密码与移位寄存器

1)序列密码的基本原理(了解)

2)移位寄存器与移位寄存器序列(理解)

3)线性移位寄存器的表示(了解)

4)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周期性(了解)

5)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序列空间(了解)

6)RC4算法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掌握)

 

7、数字签名

1)基于公钥密码的数字签名(掌握)

2)EIGamal签名方案(理解)

3)数字签名标准DSS(掌握)

 

8、Hash函数

1)Hash函数的性质(掌握)

2)基于分组密码的Hash函数(了解)

3)MD5Hash函数算法(掌握)

4)安全Hash算法(SHA-1)(掌握)

 

9、密码协议

1)密钥建立协议(掌握)

2)秘密分割与共享技术(理解)

3)身份识别技术(理解)

4)零知识证明技术(了解)

5)密钥管理技术 (掌握)

 

10、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

1)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理解)

2)TCP/IP协议及其安全隐患(理解)

3)各种网络网络拓扑及网络互联设备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掌握)

4)无线通信网络及其网络威胁与防御技术(掌握)

 

11、网络隔离与入侵检测技术

1)安全策略技术(了解)

2)防火墙及其隔离技术(掌握)

3)网络地址转换技术(掌握)

4)网络设备隔离技术(掌握)

 

12、网络安全防御与攻击

1)网络扫描技术(掌握)

2)电子邮件、DNS系统、WEB系统等中的常见网络攻击及其防御方法(掌握)

3)各种网络威胁(如DDOS、僵尸网络、病毒、蠕虫、垃圾邮件等)原理及其防护方法(掌握)

4)恶意软件(如间谍软件、广告软件、网络钓鱼软件、后门及木马)的原理及防御方法(掌握)

5)安全编码与缓冲区溢出的基本原理及防御方法(掌握)

6)蜜罐技术及其应用(掌握)

7)入侵检测技术(掌握)

 

12、协议安全技术及其应用

1)安全协议的基本概念(理解)

2)理解PGP、S/MIME及电子邮件安全

3)SSH协议及其应用(掌握)

4)SSL协议及WEB安全(掌握)

5)IPSec协议(理解)

6)Kerberos和X.509协议(掌握)

 

13、系统安全技术

1)计算机系统物理安全(掌握)

2)系统可靠性技术(掌握)

3)访问控制技术(掌握)

4)多级安全与安全策略模型(了解)

5)多边安全技术(了解)

6)UNIX系统和Windows的访问控制技术(掌握)

7)UNIX系统和Windows系统的常用安全技术(掌握)

 

14、电子战与信息战

1)信息战(掌握)

2)信息对抗(掌握)

 

15、电子商务安全

1)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了解)

2)网络欺骗(掌握)

3)安全电子事务(SET) (掌握)

 

16、管理及操作安全

1)安全管理方法论(了解)

2)安全需求工程(了解)

3)风险管理(了解)

4)计算机取证技术(理解)

5)快速响应、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理解)

6)理解安全评估方法(掌握)

7)各种信息安全法律与法规(了解)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50分)

简答题(30分)

论述与分析题(40分)

计算与证明题(30分)

 


 

 

考试科目

830数字图像处理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图像处理算法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及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基本概念

1)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

2)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

2、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1)图像感知和获取

2)图像取样与量化

3)像素间的一些基本关系

4)数字图像处理中所用的基本操作

3、灰度变换与空间滤波

1)灰度变换与空间滤波基础

2)基本的灰度变换函数

3)直方图处理

4)空间滤波基础

5)平滑空间滤波器

6)锐化空间滤波器

7)混合空间增强法

4、频率域滤波

1)傅立叶变换的基本知识

2)使用频率域滤波器平滑图像

3)使用频率域滤波器增强图像

4)实现

5、图像复原

1)图像退化/复原过程的模型

2)噪声模型

3)只存在噪声的复原——空间滤波

6、彩色图像处理

1)彩色基础

2)彩色模型

3)伪彩色图像处理

4)全彩色图像处理基础

5)彩色变换

6)平滑和锐化

7、形态学图像处理

1)膨胀与腐蚀

2)开闭运算

3)基本形态学算法,包括:边界提取、孔洞填充、连通分量的提取

8、图像分割

1)点、线和边缘检测

2)阈值处理

3)基于区域的分割

4)基于形态学分水岭的分割

9、表示与描述

1)表示,包括:链码、骨架

2)边界描绘子,包括:傅里叶描绘子、统计矩

3)区域描绘子,包括:拓扑描绘子、纹理

4)使用主分量进行描绘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简答题:30%

计算题:70%

 


 

 

考试科目

831通信与信号系统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连续和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理解时间域与变换域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分析、求解系统输出以及对系统本身性能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并能加以灵活应用。要求考生掌握数字与模拟通信的基本原理及性能分析方法。

二、内容及比例

《通信原理》占30%,《信号系统》占70%。

 

一、《通信原理》部分

1、了解PCM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熟练掌握低通抽样、带通抽样定理及抽样信号的频谱分析。

理解量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掌握量化噪声的分析和计算。

掌握A律13折线对数量化的基本原理及对数码的编码方法。

熟练掌握PCM系统的各参数选择及系统各性能指标计算。

2、了解数字信号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常用数字波形及特点,掌握AMI、CMI、曼彻斯特码等信号的特点。

掌握HDB3、差分码的编码方法。

熟练掌握数字信号的带宽估计和计算。

熟练掌握相同波形数字信号的功率谱计算。

了解数字信号接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奈奎斯特定理及其典型应用。

熟悉无码间串扰基带传输系统的频谱特性、带宽特性及其计算方法。

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干扰特性及处理方法,熟练掌握高斯白噪声环境下数字信号的误码率计算。

4、了解模拟信号的基本调制解调方法。

熟练掌握基本模拟线性调制信号AM、DSB-SC、SSB的特征参数,信号功率、信号带宽等计算。

熟练掌握模拟线性调制/解调系统的系统性能分析方法及信噪比计算。

了解模拟角调制信号PM、FM信号的特点及调制/解调方法。

熟练掌握角调制信号的特征参数计算及带宽估计。

5、理解数字频带传输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掌握2ASK、2PSK、DPSK、2FSK、QAM、QPSK、DQPSK、MSK等信号的产生方法、波形特点和解调方法。

熟练掌握数字信号的功率计算和带宽计算。

熟练掌握二进制数字解调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和高斯白噪声环境下的系统误码率计算。

 

二、《信号与系统》部分:

1、 熟练掌握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理解指数信号、单位冲激与单位阶跃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理解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性质(线性、时不变、因果、稳定)。

2、 熟练掌握LTI系统的卷积积分及卷积和运算;

熟悉用微分和差分方程描述的因果LTI系统;

理解奇异函数的性质。

 

3、 掌握LTI系统对复指数信号的响应;

熟练运用傅立叶级数表示连续时间周期信号;

深刻理解连续时间傅立叶级数的性质;

掌握周期信号通过LTI系统的分析方法。

4、 熟练掌握连续时间傅立叶变换及性质;

掌握连续时间LTI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5、 掌握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6、 深刻理解连续时间LTI系统频率响应及其的幅频和相频位特性;

了解理想的频率选择性滤波器的时域、频域特性;

会分析一阶和二阶连续时间系统。

7、 掌握采样定理 ;理解利用内插由样本重建信号;

了解欠采样的频谱混叠现象。

 

8、 熟练掌握复指数与正弦幅度调制(正弦AM的解调);

了解单边带正弦幅度调制和脉冲幅度调制。

 

9、 深刻理解拉普拉斯变换及收敛域的性质;

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正、反变换计算方法;

掌握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和表征LTI系统;

理解系统函数的代数属性与方框图表示;

了解单边拉普拉斯变换。

 

10、 掌握 Z变换及其收敛域的性质;

掌握Z变换的正、反变换计算方法;

掌握用Z变换分析与表征LTI系统;

理解系统函数的代数属性与与方框图表示;

了解单边Z变换。


三、题型及分值

题型为计算、证明、简答、作图等。


 

 

考试科目

832微电子器件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微电子器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情况,以及用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半导体器件基本方程

1)半导体器件基本方程的物理意义

2)一维形式的半导体器件基本方程

3)基本方程的主要简化形式

2.PN结

1)突变结与线性缓变结的定义

2)PN结空间电荷区的形成

3)耗尽近似与中性近似

4)耗尽区宽度、内建电场与内建电势的计算

5)正向及反向电压下PN结中的载流子运动情况

6)PN结的能带图

7)PN结的少子分布图

8) PN结的直流伏安特性

9)PN结反向饱和电流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10)薄基区二极管的特点

11)大注入效应

12)PN结雪崩击穿的机理、雪崩击穿电压的计算及影响因素、齐纳击穿的机理及特点、热击穿的机理

13)PN结势垒电容与扩散电容的定义、计算与特点

14)PN结的交流小信号参数与等效电路

15)PN结的开关特性与少子存储效应

3.双极型晶体管

1)双极型晶体管在四种工作状态下的少子分布图与能带图

2)基区输运系数与发射结注入效率的定义及计算

3)共基极与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的定义及计算

4)基区渡越时间的概念及计算

5)缓变基区晶体管的特点

6)小电流时电流放大系数的下降

7)发射区重掺杂效应

8)晶体管的直流电流电压方程、晶体管的直流输出特性曲线图

9)基区宽度调变效应

10)晶体管各种反向电流的定义与测量

11)晶体管各种击穿电压的定义与测量、基区穿通效应

12)方块电阻的概念及计算

13)晶体管的小信号参数

14)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与频率的关系、组成晶体管信号延迟时间的四个主要时间常数、高频晶体管特征频率的定义、计算与测量、影响特征频率的主要因素

15)高频晶体管最大功率增益与最高振荡频率的定义与计算,影响功率增益的主要因素

4.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1)MOSFET的类型与基本结构

2)MOSFET的工作原理

3)MOSFET阈电压的定义、计算与测量、影响阈电压的各种因素、阈电压的衬底偏置效应

4)MOSFET在非饱和区的简化的直流电流电压方程

5)MOSFET的饱和漏源电压与饱和漏极电流的定义与计算

6)MOSFET的直流输出特性曲线图

7)MOSFET的有效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8)MOSFET的直流参数及其温度特性

9)MOSFET的各种击穿电压

10)MOSFET的小信号参数

11)MOSFET跨导的定义与计算、影响跨导的各种因素

12)MOSFET的高频等效电路及其频率特性

13)MOSFET的主要寄生参数

14)MOSFET的最高工作频率的定义与计算、影响最高工作频率的主要因素

15)MOSFET的短沟道效应以及克服短沟道效应的措施

 

三、题型及分值

填空题(45分)

简述题(60分)

计算题(45分)

 


 

 

考试科目

834物理化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公式及相应公式的使用条件,考察学生对理论分析、公式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卡诺循环、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

2. 掌握热力学第二、三定律、各热力学函数的计算、各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克拉贝龙方程及其应用、多组分体系的偏摩尔量及化学势;

3. 掌握理想、非理想气体、溶液化学势的计算、稀溶液化学势的应用;

4. 掌握相平衡的基本原理、二、三组分体系相图的识别;

5. 掌握不同化学平衡常数表示法之间的关系、不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关系;

6. 掌握摩尔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电导测定的应用;电解质平均活度及活度系数的计算;

7. 掌握可逆电池的热力学、可逆电池电动势计算及其应用;

8. 掌握超电势的原理及计算、溶液中不同成分的分离原理;

9. 掌握简单级数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应用、三种复杂反应的动力学方程、阿仑尼乌斯公式及其应用、直链反应历程的验证、光化学及催化化学反应动力学;

10.掌握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及蒸气压的计算、固体表面的吸附、气-固表面催化反应动力学。

 

三、题型及分值

计算题(120分)

推导题(30分)

 


 

 

考试科目

835线性代数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对线性代数基本概念把握准确,掌握线性代数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   行列式

1)  掌握行列式的基本计算方法与行列式的性质,理解和运用拉普拉斯(Laplace)定理与行列式的乘法定理,能应用克兰姆法则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2)  会应用行列式概念计算行列式,会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会运用矩阵的初等行(列)变换计算行列式。

2.   线性方程组

1)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2)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及解空间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3) 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4) 掌握求解一般线性方程组的典型方法。

 

3.   矩阵

1)  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熟悉它们的基本性质。

2)  掌握矩阵的数乘、加法、乘法、转置等运算。了解方阵的多项式概念。

3) 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可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判别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掌握求矩阵逆的方法。

4)  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条件,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了解矩阵的秩与行列式的关系。理解和运用关于矩阵乘积的秩的定理,了解 n阶方阵非退化的概念及充分必要条件,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

5)  了解矩阵的分块及其运算。

 

4.   二次型

1)  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理解非退化线性替换与矩阵合同的概念及性质,了解二次型的非退化线性替换与二次型矩阵合同的关系。

2)  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秩、规范形的概念以及惯性定理,了解唯一性。

3)  理解二次型及实对称矩阵正定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二次型及实对称矩阵正定的判别法。

 

5.   线性空间

1)  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 掌握线性子空间的判定方法。

2)  理解n维向量、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等概念。 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熟练掌握判断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方法。

3)  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

4)  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清楚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秩的关系。

5)  理解线性空间的维数、基和坐标。

6)  掌握线性空间的基变换和坐标变换及过渡矩阵。

7)  理解生成子空间的概念,掌握求子空间基和维数的方法。

8)  理解子空间的交、和、直和运算及其性质,掌握求子空间交、和的基的方法。

9)  了解线性空间同构的概念。

 

6.   线性变换

1)  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了解线性变换的性质。

2)  熟悉线性变换的运算及其性质。

3)  理解线性变换的矩阵,了解线性变换与矩阵的对应。

4)  理解线性变换及其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多项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线性变换及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5)   了解关于特征多项式的Hamilton-Caylay定理,了解矩阵的迹。

6)   理解线性变换的特征子空间、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的概念。

7)   理解矩阵相似的概念、性质及矩阵可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将矩阵化为对角矩阵的方法。

8)   理解线性变换的值域、核、秩、零度的概念。

9)   了解矩阵的若当(Jordan)标准型。

10)  理解线性变换的最小多项式,了解最小多项式与对角化之间的关系。

 

7.   欧几里德空间

1)  掌握线性空间内积的概念及性质,理解欧几里德空间的概念,了解欧几里德空间中向量的正交,了解欧几里德空间中基的度量矩阵及其用途。

2)  理解标准(规范)正交基的概念,掌握标准(规范)正交基的求法(施密特正交化过程),了解标准正交基下度量矩阵、向量坐标及内积的特殊表达。

3)  掌握正交矩阵的概念及性质,了解正交矩阵与标准正交基的过渡矩阵之间的关系。

4)  理解正交变换的概念及其性质,了解正交变换和正交矩阵之间的关系。

5)  理解正交子空间、正交补的概念及性质。

6)  了解同构的概念与最小二乘法。

7)  了解欧几里德空间同构的概念和性质,了解有限维欧几里德空间同构的充分必要条件。

8)  理解双线性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对偶空间的定义及性质,了解双线性函数非退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了解对称与反对称的双线性函数。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证明题(60%)

计算题(40%)

 


 

 

考试科目

836信号与系统和数字电路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根据“信号与系统”和“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两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考生学科基础知识点的要求,制定本考试大纲。其总体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两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能够准确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有关基本理论与方法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给定的试题。

 

二、内容及比例

“信号与系统”部分

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的二大类分析方法和四大数学工具等内容。

正确理解信号的基本分类,熟练掌握奇异信号及其基本性质,熟练掌握信号的基本运算;正确理解系统的基本概念,能够准确判断系统的基本性质。

熟练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正确理解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熟练掌握卷积积分与卷积和的基本运算,尤其能够运用相关性质完成卷积积分与卷积和的基本计算。

熟练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傅里叶分析方法。深刻理解连续时间信号傅里叶级数分解和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傅里叶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正确理解系统的频率响应及有关滤波等概念,熟悉各类滤波器,熟练掌握信号的幅度调制、采样等基本理论,深刻理解采样定理。

熟练掌握连续时间LTI系统的S域分析方法。准确理解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以及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能够根据信号时域特点正确地判断其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熟练掌握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拉普拉斯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深刻理解连续时间LTI系统的系统函数H(s)对系统基本特性的表征;能熟练地运用双边或单边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系统(包括具体电路)的响应;熟练掌握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方框图表达、系统函数和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相互间的转换。

熟练掌握离散时间LTI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准确理解双边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以及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与Z变换的关系,能够根据序列时域特点正确地判断其Z变换的收敛域;熟练掌握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Z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Z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深刻理解离散时间LTI系统的系统函数H(z)对系统基本特性的表征;能熟练地运用双边或单边Z变换求解系统的响应;熟练掌握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方框图表达、系统函数和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相互间的转换。

 

“数字电路”部分

主要包括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概念与定理体系;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综合分析与应用等内容。

1、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概念与定理体系

熟练掌握二进制数的表达、转换与运算以及逻辑函数的基本表达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深刻理解数字逻辑定理的表述、证明和运用;熟练掌握组合逻辑最简表达与静态冒险问题;正确理解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的基本特性。

2、组合电路、时序电路分析与设计

熟练掌握以逻辑门、基本时序元件为基础的数字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的分析;能够正确地利用逻辑门、基本时序元件完成规定电路功能的设计;深刻理解分析、设计过程的规范表达;熟练掌握常用数字逻辑功能单元电路(如译码器、编码器、数据选择器、比较器、加法器、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的基本运用。

3、综合分析与应用

熟练掌握常用数字逻辑功能单元电路(如译码器、编码器、数据选择器、比较器、加法器、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的综合应用。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字电路功能模块准确地设计出能完成指定任务要求的电路,同样也能够正确地分析出给定电路所能实现的数字逻辑功能。

 

三、题型及分值

填空题(20分)

选择题(20分)

简答题(30分)

计算题(80分)

 


 

 

考试科目

839自动控制原理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及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1.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理解对控制性能的基本要求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式的建立与求解;传递函数;脉冲响应;方框图绘制与化简;信号流图;状态方程式;各种数学模型的相互转换

3.      时域分析

1)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动态响应指标的求取;由动态响应指标确定一、二阶系统模型参数

2) 系统型别,开环放大增益,静态误差增益,根轨迹增益

3) 主导极点、附加闭环零、极点的概念,高阶系统简化为二阶系统的条件

4) Routh稳定性判据;稳态误差

5) 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稳定性,动态性能,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      根轨迹

1) 180°根轨迹、0°根轨迹、参量根轨迹(广义根轨迹)的绘制

2) 根据系统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稳态特性和动态性能

5.      频域分析

1) 频率特性的分析与计算

2) Nyquist图、Bode 图的绘制;由频率特性图求取系统传递函数

3) Nyquist稳定判据,包括对非最小相位系统和具有延迟环节系统的分析

4) 稳定裕度的计算及分析

5) PID控制规律的组成及作用,PID应用的分析与计算

6) 超前、滞后、滞后超前、反馈补偿(校正)方法的概念与分析

6.      非线性系统分析

1)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典型非线性环节

2) 谐波线性化、描述函数定义及有关概念,非线性环节的等效变换

3) 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4) 自持振荡(极限环)频率和幅值

5) 相平面图的概念与利用相平面图对典型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

7.      离散控制系统

1) 采样信号及采样系统、采样过程的数学描述、香农定理、零阶保持器

2) Z变换的物理意义及计算、s域与z域、w域变换

3) 离散系统传递函数、离散系统时域分析

4) 离散系统稳定性、离散系统稳态误差

8.      现代控制系统分析

 

1)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的互相转换

2)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系统传递函数矩阵、状态转移矩阵

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可控标准形、可观标准形的实现

4) Lyapunov稳定性(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

5)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综合方法(状态反馈、输出反馈与极点配置、全阶状态观测器设计和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反馈控制)。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分析计算题(150分)

 


 

 

考试科目

840物理光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物理光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物理光学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及比例

1.光的电磁理论(约25%)

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光波的波长或频率范围,光波区别于其它电磁波的特性,光强、折射率、时谐均匀平面波、光程)

光波的偏振特性(五种偏振光的概念以及之间的关联、左旋与右旋光波、偏振度)

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菲涅耳公式、反射率与透射率、全反射、布儒特性定律、半波损失、附加光程差)

光波场的频率谱(时间频谱与空间频谱、实际光波与时谐均匀平面波的关联)

时谐均匀球面波(波函数)

2.光的干涉(约20%)

光的干涉现象及其基本原理(波叠加原理、相干与不相干)

光的相干条件和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双光束干涉(分波面与分振幅)

多光束干涉(高反射率膜、多层介质膜)

单层光学薄膜(增透或增反的条件)

迈克耳逊干涉仪和F-P干涉仪(结构、原理及应用)

光的相干性(部分相干、时间相干与空间相干性的起源和表征)

3.光的衍射(约20%)

光的衍射现象及其基本原理(衍射现象明显与否的条件、基尔霍夫衍射积分的近似条件、衍射的分类及处理方法)

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多缝衍射

光学成像系统的衍射和分辨本领

光栅(光栅方程、分光性能、闪耀光栅的特性)

菲涅耳圆孔和圆屏衍射、波带片

4.晶体光学(约25%)

光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介电张量、单色平面波在晶体中的相速度和光线速度、菲涅耳方程、光在单轴晶体中的传播、单轴晶体的折射率椭球和折射率面)

光波在单轴晶体界面的双反射和双折射

晶体光学器件(偏振器、波片和补偿器)

偏振光和偏振器件的琼斯矩阵表示

偏振光的干涉(平行偏振光的干涉)

电光效应(电光张量、KDP晶体的线性电光效应及其应用)

磁光效应(法拉第旋光效应)

5.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约10%)

光与物质作用的经典理论(介质的复折射率)

光的吸收定律(一般吸收与选择吸收)

光的色散(正常色散与反常色散)

光的散射(光的线性散射与非线性散射)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0%

简答题:20%

计算题:50%

 


 

 

考试科目

845  英美文学基础知识及运用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根据英语专业本科英美文学教学大纲有关要求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考生掌握英美文学发展的整体脉落,熟知基本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能力。

 

二、内容

1.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1)English literature:

Chaucer, Thomas More, Edmund Spenser, Marlowe, Shakespeare, Milton, Bunyan, Pope, Swift, Defoe, Richardson, Fielding, Samuel Johnson, Blake, Burns, Wordsworth, Coleridge, Byron, Shelley, Keats, Lamb, Scott, Dickens, Thackeray, Jane Austen, the Bronte sisters, George Eliot, Tennyson, the Brownings, Conrad, Hardy, Galsworthy, Bernard Shaw, W.B.Yeats, T.S.Eliot, D.H.Lawrence, James Joyce, Virginia Woolf.

2)American literature:

Irving, Cooper, Emerson, Thoreau, Hawthorne, Melville, Whitman, Dickinson, Edgar Allan Poe, Howells, Henry James, Mark Twain, Stephen Crane, Norris, Dreiser, Ezra Pound, Stevens, Williams, Frost, Sandburg, Fitzgerald, Hemingway, William Faulkner, Sherwood Anderson, Stein, Lewis, Dos Passos, Steinbeck, Katherine Anne Porter, Eugene Glastone O’Neil, Tennessee Williams, Saul Bellow, J.D.Salinger, Flannery O’Connor, Joseph Heller, Kurt Vonnegut, Richard Wright, Ralph Ellison, Toni Morrison, Alice Walker, Pearl Buck, Maxine Hong Kingston

 

2.重要文学术语与流派:

Medieval romance, Renaissance, Humanism, Metaphysical poetry, Enlightenment, Classicism, Sentimentalism, Romanticism, Transcendentalism, Aestheticism, Realism, Naturalism, Modernism, Imag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e New Criticism,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Beat Generation, Postmodernism, Black Humor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25分):要求熟悉英美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的名称。

术语解释题(25分):要求熟记重要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

经典文本判别与简答(50分):要求熟悉经典文本,简要表述选段内容。

文本阅读与评论(50分):要求全面深入阐述选段的所反映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考试科目

846英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及运用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     总体要求

   根据英语专业本科高级阶段教学大纲有关要求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报考语言学方向的考生应对语言学领域的分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以及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流派有所了解,并能对包括文学题材在内的具体语言材料进行分析。

 

二、     内容

1.语言学研究中各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包括: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

2.语音学、音系学中辅音与元音、音位与音位变体的的区分。

3.词汇学中词的形态结构、词素的分类、词素与词素变体的区分、各种构词法。

4.语义学中词义的类别、各种语义关系、语义成分分析理论。

5.句法学中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结构主义句法、转换生成句法和功能句法。

6.心理语言学中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的主要内容。

7.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以及语用学的发展。

8.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9.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对文学语言的鉴赏。

10.语言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以及语言教学中的相关内容。

 

三、     题型及分值比例

术语解释题(30分)

正误判断题(20分)

简答题(45分)

应用分析题(55分)

 

 


 

 

考试科目

847 日语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对日语及日本文学的基础知识有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并且,能运用所学语言及相关理论知识较好地进行日汉互译。

 

二、内容

1.日语概论

要求考生对日语的特点及内在规律有基本的了解和总体把握。具体包括日语语音、日语文字标记、日语词汇、日语语义、日语语法、日语语篇、日语语体等七个部分。

2.日汉互译

  1)日译汉

  2)汉译日

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根据两种语言不同的句式特点和行文要求,较好地再现原文。

3.日本文学

要求考生掌握日本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时代、各流派的主要特征,对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赏析并评述。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30分)

填空题(20分)

简答题(40分)

翻译题(60分)

 

 


 

 

考试科目

852 近代物理基础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对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等的基本概念与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所需要使用的方法的掌握。

二、内容

1.电动力学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导出;电磁场与电荷体系的能量守恒与能量转换,电磁能量密度、能流密度和电磁动量密度的概念;边值关系以及洛仑兹力公式。分离变量法(定解问题、Laplace方程的求解)、镜像法(镜像法的解题依据、镜像法的解题步骤);理解规范变换与规范不变性。

 

2. 狭义相对论

相对性原理,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间隔;固有时;洛伦兹变换;速度的变换;四维矢量;四维速度与四维加速度;能量与动量;

 

3. 量子力学

(1)波函数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归一化;

(2)定态问题

定态薛定谔方程的表达形式;几种一维定态问题:无限深方势阱,简谐振子,自由粒子,delta函数势,有限深方势阱;束缚态和散射。

(3)形式理论

   希尔伯特空间;物理态和可观测量;厄米算符的本征函数; 广义统计诠释;不确定性原理;狄拉克符号。

(4)三维空间中的量子力学

球坐标系中的薛定谔方程;氢原子;角动量;自旋。

(5)不含时微扰理论

   非简并微扰理论; 简并微扰理论。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20%

填空题:20%

简答题:20%

计算题:40%

 


 

 

考试科目

853 细胞生物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手段与方法,熟悉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重点考察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掌握细胞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

二、内容

1、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现状及发展史。细胞基本概念、细胞基本共性、病毒及其与细胞关系;真核细胞基本结构体系、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关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比较。

2、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细胞生物学常用研究方法,包括细胞形态结构观察方法、细胞组分分析方法、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等。

3、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细胞膜结构模型,生物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细胞膜主要功能、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知识。

4、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物质的跨膜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作用、胞吐作用),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概念,细胞信号主要传递途径(包括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细胞表面整联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及其细胞信号传递基本特征。

5、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

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内膜系统涵义;细胞质基质功能,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物酶体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细胞内蛋白质分选机制和细胞结构体系装配机制。

6、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线粒体与疾病发生关系。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光合作用功能。线粒体和叶绿体属半自主性细胞器原因及其蛋白质合成、运送与装配机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7、细胞核与染色体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染色质概念及化学组成;核小体结构,染色质包装相关结构模型以及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区别。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核型与染色体显带技术。核仁超微结构和功能,核仁周期概念。活性染色质主要特征、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关系、核基质与核体功能。

8、核糖体

核糖体成分结构、核糖体蛋白质与rRNA的功能;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过程;RNA在生命起源中的地位。

9、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概念。微丝、微管、中间纤维化学组成及功能。细胞核骨架(核基质、染色体支架、核纤层)组成及功能。

10、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周期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意义及比较;细胞周期各时相物质动态变化;MPF的发现及其作用、p34cdc2激酶的发现及其与MPF的关系;细胞周期运转调控以及周期蛋白、CDK激酶和CDK激酶抑制物。

11、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细胞分化概念;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关系以及细胞分化影响因素;癌细胞基本特征;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概念;基因突变逐渐结累与肿瘤发生知识。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包括转录水平调控、加工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

12、细胞衰老与凋亡

早期细胞衰老特征、Hayflick界限概念、细胞在体内条件下的衰老特征、衰老细胞结构变化及分子机制。细胞凋亡概念及意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细胞凋亡与衰老关系。

三、题型及分值

名词解释题:10%

选择题:15%

填空题:15%

判断题:10%

问答题:50%

 

 


 

 

考试科目

854 国际政治学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新特点,回答国际关系实践面临的新问题,构建起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二、内容

1.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3)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4)传统政治学方法与科学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5)系统方法、博弈论方法、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方法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

 

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1)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2)冷战后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

3)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学的理论贡献;

4)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主要异同;

5)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理论修正;

6)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3.国际体系

1)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2)国际体系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

3)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4)国际体系发展演变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4.国际政治格局   

1)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2)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形式;

3)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

4)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5)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6)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5.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1)国际行为主体及其基本特征;

2)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3)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4)当代国际社会中国家主权概念的发展;

5)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6)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区别;

7)国际政治中的个人因素。

 

6.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1)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2)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与主权国家质检的矛盾运动;

3)权力的概念与属性;

4)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5)国家实力的评估;

6)国家利益概念的历史演变;

7)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8)国家利益的内涵和特征。

 

7.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

1)国际行为及其基本方式、基本特点;

2)国际行为能力与实力的关系;

3)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国际竞争的关系;

4)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的基本类型;

5)国际战争与国际危机的关系;

6)关于国际冲突根源的理论解释;

7)安全困境的概念及其运用;

8)集体安全的理念与实践;

9)多边主义和区域主义;

10)相对狭益与绝对狭益;

11)国际合作中的“搭便车”问题;

12)国际制度的构成和功能。

 

8.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   

1)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

2)跨国行为的形式和特点;

3)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4)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5)国际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6)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7)跨国组织的行为特点;

8)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9.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1)自然环境作用于国际政治的途径和方式;

2)自然环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

3)地缘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4)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

5)经济实力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

6)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0.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2)相互依存条件下军事因素作用的变化;

3)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4)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及其内容;

5)合法干涉与非法干涉的界限;

6)主权平等的基本要素;

7)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与作用;

8)宗教影响国际政治的具体途径;

9)作为国际政治斗争工具的意识形态。

 

1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发展

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

2)相互依存的概念与理论;

3)全球性问题的特征与来源;

4)全球性问题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5)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三、题型及分值

1.辨析题(30分)

2.简答题(45分)

3.案例分析题(25分)

4.论述题(50分)

 

 


 

 

考试科目

85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物质、运动及时间空间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8、实践及其本质、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相互作用

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0、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

11、人的本质,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1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13、质量互变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论与系统论、否定之否定规律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的作用,历史人物的作用,人民群众的作用

15、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同一性与多样性

16、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7、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8、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

19、真理及其属性、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价值的客观因素、价值的主体性特征、价值的相对性、价值与评价、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0、社会进步的含义及最高标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名词解释:20%

问答题:40%

论述题:20%

材料分析题:20%

 

 


 

 

考试科目

856 测控通信原理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测控通信原理》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融合的课程,其主要基础是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兼顾相关通信、自动控制的知识点。主要考察学生掌握测控通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程度,重点考察测控信号的时频域分析、调制与解调,同时掌握测控系统的特性分析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测控通信基本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

测控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了解测控通信系统的功能与组成,了解遥测遥控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信号的分类及特性;

3)理解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性质;

4)理解开环系统、闭环系统的基本概念。

测控通信信号分析基础

1)掌握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的计算方法;

2)理解卷积积分与卷积和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其基本运算;

3)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

4)掌握用微分和差分描述因果线性时不变系统;

5)掌握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6)掌握运用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傅里叶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

7)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熟练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和求解拉普拉斯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

8)理解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熟练掌握典型序列的Z变换(包括反变换)及其性质,熟练掌握求解Z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运用Z变换求解系统的响应。

测控通信系统的通信基础

1)理解信号的采样定理,了解抗混叠方法;

2)理解码间串扰和信道均衡的原理;

3)掌握幅度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4)掌握频率与相位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5)理解伪随机序列、m序列发生器的原理。

测控通信系统的控制基础

1)了解几种典型的遥测遥控系统;

2)理解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和频率响应特性;

3)理解系统稳定性概念、根轨迹的基本概念,能根据系统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4)掌握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及其应用。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共24分)

填空题(共24分)

简答题(共30分)

分析计算题(共72分)

 


 

 

考试科目

85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理解由古典概型向概率公理化转化过程的关键概念和思想,理解数理统计的估计与检验的统计学原理,掌握经典概率模型的概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掌握基本的估计与检验方法。

二、内容

1. 随机事件的定义及其运算, 概率的定义及其性质

1)了解样本空间(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

3)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Bayes)公式;

4)理解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5)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2.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2)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3)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

4)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 、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 及其应用;

5)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 、正态分布 、指数分布及其应用.

3. 多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

1)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

3)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

4)会求与二维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 

5)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性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6)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

7)会求两个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会求多个相互独立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

4. 随机变量数字特征

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

2)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

5.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1)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定律);

2)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和列维-林德伯格定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

6.数理统计基本概念

1)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

2)了解 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概念及性质,掌握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定理.

7. 参数估计

1)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

2)掌握矩估计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最小方差性)和一致性(相合性)的概念,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

3)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会求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置信区间.

8. 假设检验

1)理解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2)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掌握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10%)

填空题:(10%)

简答题:(20%)

计算题:(60%)

 


 

 

考试科目

858信号与系统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

180分钟

考试总分

150分

一、总体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中连续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重点考察在时间域和变换域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分析、求解系统输出以及对系统本身性能判定的方法,具备通过上述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信号与系统》是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一门入门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连续和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理解在时间域与变换域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分析、求解系统输出以及对系统本身性能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并能加以灵活应用。

本课程介绍连续时间系统、离散时间系统、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信号的采样与恢复等基本内容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信号与系统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利用该知识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内容

1、基本概念

1)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分类和表示方法

2)奇异信号及其基本性质,

3)信号的基本运算、自变量的变换

4)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线性时不变系统时域分析

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2)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

3)卷积积分与卷积和的基本运算

 

3、线性时不变系统频域分析

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傅里叶分析方法

2)连续时间信号傅里叶级数分解和傅里叶变换的物理意义

3)连续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性质和LTI系统对复指数信号的响应计算方法

4)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傅里叶变换(包括反变换)

5)系统的频率响应及有关滤波等概念,

6)信号的幅度调制、

 

4、信号的采样与恢复

1)采样的基本理论

2)采样定理以及采样后输出信号的频谱特点

3)零阶保持采样

4)信号的采样与恢复,欠采样造成的信号混淆。

 

5、拉普拉斯变换

1)连续时间LTI系统的S域分析方法

2)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以及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3)根据信号时域特点正确地判断其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

4)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拉普拉斯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

5)连续时间LTI系统的系统函数H(s)对系统基本特性的表征

6)运用双边或单边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系统(包括具体电路)的响应

7)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方框图表达、系统函数和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相互间的转换。

 

6、z变换

1)离散时间LTI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

2)双边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以及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与Z变换的关系

3)根据序列时域特点正确地判断其Z变换的收敛域

4)从基本变换对出发、灵活运用Z变换的基本性质求解Z变换(包括反变换)的方法

5)离散时间LTI系统的系统函数H(z)对系统基本特性的表征

6)运用双边或单边Z变换求解系统的响应

7)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方框图表达、系统函数和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相互间的转换。

 

三、题型及分值比例

 

单项选择题(15分)

计算题(75分)

证明题(30分)

作图题(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