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说明
一、报考类别
21-全国统考(包括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22-推荐免试
25-管理类联考(包括125100工商管理、125200公共管理、125600工程管理)
27-强军计划(自主命题)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积极培养应用型、紧缺型人才,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在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专业学位的招生单位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即“应用型”硕士生,专业代码第三位为5。
我校硕士生招生类别
性质
|
发证
|
类别
|
授予学位
|
全日制
|
毕业证
学位证
|
学术型
|
学术学位
(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
|
应用型
|
专业学位
(翻译、新闻与传播、工程硕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
注:125100工商管理(MBA)、125200公共管理(MPA)可选择在职或脱产学习。
二、报考条件
(一)21-全国统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http://yz.uestc.edu.cn/newsDetails.aspx?newsId=456)相关要求。
4、报考085239项目管理的考生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3)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包括成教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含自考和网络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注:(1)自考和网络教育毕业生须在现场确认前取得国家承认的毕业证。
(2)应届本科毕业生须在2014年9月1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
(3)有关时限计算从学历学位证书日期开始至2014年9月1日截止。
(4)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的书面同意。
(5)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名额为20人,我校只接收非汉族考生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二)22-推荐免试
详见《电子科技大学推荐2014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
(三)23-单独考试
我校从2013年开始,不再设置单独考试方式,网上报名单独考试的考生,考试科目与全国统考完全相同。
(四)25-管理类联考
1、符合(一)中第1、2、3、4各项的要求。
2、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专科)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3)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只能报考委培或自筹)。
注:(1)录取125100工商管理、125200公共管理、125600工程管理,只从参加管理类联考的考生中选拔,不再为该专业组织统考或单独考试。
(2)有关时限计算从学历学位证书日期开始至2014年9月1日截止。
(五)27-强军计划
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注:强军计划名额为30人。
三、报名方法
(一)网上报名
时间:2013年10月10日-31日(9:00-22:00)
网址:yz.chsi.com.cn
要求:1、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考生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2、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时注意事项:
(1)考生只填报我校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我校公布复试分数线后,考生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余缺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2)报考类别:应届本科毕业生、无工作单位人员请选择“非定向就业”,在职人员、军人、国防生、强军计划请选择“定向就业”。
(3)报考导师填写在“备用信息”栏,如:10001李乐民(请勿在“备用信息”栏填写除报考导师外的其他任何信息),也可在我校复试分数线公布后登录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http://yz.uestc.edu.cn/ssfs)补填,但网上报名已填导师的比补填导师的优先录取,复试科目在打印复试通知单时填写。
3、电子科技大学教职工报考前须向学校人事处提出书面申请(申请表在人事处网站下载),经所在单位(部门)签字盖章后,报人事处审核批准。报考前未按规定提交书面申请并经学校批准的,学校不予资助。
4、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不得更改。
5、推免生必须网上报名,选择推荐学校(本科所在学校)所在报考点,但不得再报名参加统考,否则取消推免生资格,列为统考生。推免生报名信息必须与公示拟录取信息一致,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推免生自负。
6、现役军人报考我校,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不明之处应事先与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
7、强军计划考生,网上报名必须选择“电子科技大学”报考点,考试科目选择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科目,现场确认时再统一更改为对应的自主命题考试科目。
8、我校已开通报名费网上交费,详见http://yz.uestc.edu.cn/payment/paylogin.aspx。网上交费仅限于网上报名“报考点”选择为“电子科技大学”的考生,其他考生请按当地报考点要求交费。
说明:国家按照一区、二区确定考生参加复试基本分数要求,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二)现场确认
时间:2013年11月10日-14日
地点: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到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确认(必须与网上报名选择的报考点一致);推免生到推荐学校(本科所在学校)所在报考点进行确认;管理类联考、强军计划考生到电子科技大学进行确认。我校包括两个校区,在沙河校区现场确认(11月10日-12日,地点:逸夫楼221)的考生均在沙河校区参加考试,在清水河校区现场确认(11月13日-14日,地点:主楼B3-209)的考生均在清水河校区参加考试,11月下旬研招网公布最终考试地点安排,不再变更。
要求:1、必须由考生本人进行现场确认。
2、提供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网上报名号。
3、往届毕业生必须提供毕业证原件,应届本科毕业生必须提供学生证原件,自考和网络教育毕业生必须提供毕业证原件。
4、交纳报名费。我校已开通报名费网上交费,详见http://yz.uestc.edu.cn/payment/paylogin.aspx。网上交费仅限于网上报名“报考点”选择为“电子科技大学”的考生,其他考生请按当地报考点要求交费。
5、照相。
6、确认本人网报信息。
四、资格审查
我校审查考生网上报考信息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并在复试时对往届考生毕业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入学资格或学籍。
五、入学考试
(一)初试
时间:2014年1月4日-5日,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
地点: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到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公告指定的考场应试;强军计划考生到电子科技大学考场应试。我校包括两个校区,在清水河校区现场确认的考生均在清水河校区参加考试,在沙河校区现场确认的考生均在沙河校区参加考试,如另需变更考试地点请在现场确认“交表处”申请,11月下旬研招网公布最终考试地点安排,不再变更。详细地点另行通知。
科目:第一天上午(第一单元) 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200分)
第一天下午(第二单元) 外国语(满分100分)
第二天上午(第三单元) 业务课一(满分150分)、专业基础综合(满分300分)
第二天下午(第四单元) 业务课二(满分150分)
说明:1、2013年12月25日-2014年1月5日,考生登录http://yz.uestc.edu.cn/zkz网上打印准考证。
2、考生凭网上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
3、电子科技大学考点考生的考试文具(含签字笔1支、备用笔芯1支、2B铅笔1支带橡皮、直尺、文具袋等)由考点统一提供,考生不再携带其他任何考试文具进入考场。每单元考试结束,考生不得将考试文具带出考场,所有单元考试结束后考试文具由考点统一回收。其他考生按当地考点要求参加考试。
4、以上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考试方式均为笔试。
5、考生在每科考试开考15分钟后不得入场。初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6、推免生免初试。
7、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复试科目”。
8、强军计划考生,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科目改考对应的自主命题考试科目,具体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改考 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4英语二 改考 288单独考试英语
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 改考 688单独考试高等数学
考纲:全国统考或管理类联考的101思想政治理论、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1英语一、204英语二、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等科目的考试大纲由教育部统一编制并统一命题,其他科目由我校自主命题。
(二)复试
时间:2014年3月至4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地点:各学院,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科目:1、专业笔试(满分200分、时间120分钟),详见“复试科目”,且不能选择与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的复试科目。
2、外语面试(满分100分、时间不少于5分钟),口语50分、听力50分。
3、综合面试(满分200分,时间不少于15分钟),包括专业素质和能力(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对本学科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本学科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等,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要求:1、我校自主划定复试分数线,详见:电子科技大学研招网“硕士招生”。
2、复试由报考学院负责组织考试,复试前将对考生毕业证(结业证)、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或取消成绩。发现可疑学历证书时,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指定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
3、复试总分及单项成绩达到满分的60%才能被录取。
4、我校一般按1:1.2进行差额复试,但各专业具体复试人数可根据报考情况进行调整,原则上达到我校复试分数线均有机会参加复试。
六、调剂
报考学术型和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的相互调剂政策,待初试结束后,视第一志愿生源上线情况而定。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待初试结束教育部录取政策确定后再公布。届时,考生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调剂志愿。
七、体检
根据《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http://yz.uestc.edu.cn/newsDetails.aspx?newsId=456),考生复试时必须到电子科技大学医院进行体检。
八、录取
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录取优先顺序为:第一志愿、院内调剂、校内调剂、校外调剂,同一优先级按总成绩(初试+复试)从高到低依次择优录取,新生奖学金评定优先顺序与此相同。
现为或原为委培或定向、拟报考委培或定向、尚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考生,须征得委培、定向或服务单位的同意,否则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等后果,责任由考生自负。
考试诚信状况作为考生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违规或作弊的考生,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同时,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有关部门将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相关单位将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新生录取通知书由学院研究生科发放,其中录取类别为自筹的新生由学院研究生科发放调档函,个人档案必须在2014年9月1日前调入学院,录取类别为委培(除强军计划、国防生外)的新生必须在2014年9月1日前将委培协议书(http://yz.uestc.edu.cn/DatumDownload.aspx)一式三份交学院研究生科。
按照教育部要求,凡是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教育部学历(学籍)认证书(网址:yz.chsi.com.cn,电话:010-82336088-202),否则不予录取。学历(学籍)认证书电子版可发送邮件至yzb@uestc.edu.cn,纸质版可发送传真至028-61830153-115,电子版或纸质版任选一种发送即可。
九、学制
3年,学习年限可视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
十、学费
学费标准按物价局核准标准执行。
十一、说明
考生报名时不再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无法被录取或其他问题,我校不承担责任。现役军人报考,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学院介绍
学院代码及学院名称
学院代码
|
学院名称
|
学院代码
|
学院名称
|
001
|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011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002
|
电子工程学院
|
012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003
|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
013
|
外国语学院
|
004
|
物理电子学院
|
016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
005
|
光电信息学院
|
017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006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018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007
|
自动化工程学院
|
019
|
航空航天学院
|
008
|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
022
|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
009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024
|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
010
|
数学科学学院
|
026
|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001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4年10月由学校批准成立,其前身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无线电技术系。学院建立至今,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无线电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支中坚力量。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建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初期的有线电设备系,其主体是有线电、电报电话和通信三个专业。1958年在专门化基础上建立了电视、微波多路通信、电子测量技术专业。自1977年恢复高考和高校秩序正常化以来,学校对专业重新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无线电技术系,为人们熟知的老一系。设有无线电技术、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测量专业。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通信产业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1995年
3月
25日
正式挂牌成立由三个系(无线电技术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系)和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战术通信抗干扰技术)和信息系统研究所组成。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与通信网、各种信息的传输、存贮、变换、处理、检测与可视化等领域。
今天教学和科研已成为通信学院发展的两个中心,拥有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中的信号处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研究所(信息与系统研究所)。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树立了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发展,以国家、国防建设需求为牵引、为国家输出一流的通信合格人才为最终目的,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使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成为了电子科技大学最具知名度、最受学生欢迎的学院之一。同时通信工程本科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方向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国家重要的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几十年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的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赏。他们中涌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华为技术公司总裁孙亚芳等杰出校友,以及众多著名教授、工程技术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教学科研奖若干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若干部,对于我国电子科学、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世纪的朝阳中,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正伴随着全球通信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002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是学校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学院。由微波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集成电路与系统系和电子实验中心组成。
学院师资雄厚,学术氛围浓。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6人,教育部*****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学院现有教授47人,副高级职称115人。
学院拥有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博士点,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点;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电子信息工程科学”和“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已建成大型微波暗室(群)、半导体元件射频参数提取与建模及射频/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在片测试等高水平学科平台;设有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按大类招生,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四个专业);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电子类)两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学院科研实力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电磁学及其工程应用、天线工程、微波毫米波技术、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电子侦察与信息对抗、数字音频与图像处理、非线性电路与复杂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近年来,学院的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科研获奖23项;2012年授权专利55项,年均SCI收录论文150余篇,2012年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基本形成了“军事电子”、“基础研究”和“企业合作”三足鼎立的科研格局。
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遍布海内外IT领域,在国防科研战线,航空航天、电子领域,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处处都有要学院校友的风采。以香港城市大学薛泉教授(IEEE Fellow)、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 “神舟载人飞船”测控系统总工程师席政少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00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前身是电子科技大学建校初期的无线电零件系,2001年11月由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与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合并成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下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
学院是“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单位,拥有2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研发培训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通信应用单晶材料);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电磁防护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3个“211工程”建设的研究机构(电子信息材料及应用基地、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应用实验室、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4个研究平台(材料与器件制造工艺平台、微细加工平台、电磁性能测试与微结构表征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平台)。此外,学院还拥有从事教学、研究、开发、设计的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材料微观分析中心、纳米技术中心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研究实验室。
学院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及“*****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4个本科专业。以上学科均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在本学科所涉及的主流方向上具有综合优势,并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
学院现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教授、工程院院士李言荣教授领衔的具有雄厚科研、教学力量的师资队伍,其中*****特聘教授5人,教授59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82人,9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目前,各类毕业生供不应求。
004物理电子学院
物理电子学院组建于2001年10月,现设有应用物理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真空电子技术系、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和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96人,拥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刘盛纲教授领衔,由近120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组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其中还有一批由“”、“*****”、“国家杰青”、四川省“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入选者组成的杰出人才队伍。
学院在学科设置上形成了理工渗透,协调发展的明显特色。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中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物理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等七个学科点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应用物理学”等三个专业招收本科生。
学院拥有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激光与毫米波系统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室,拥有国内高校中唯一能进行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的理论研究、计算模拟、制管到测试的系统研制基地。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入了国家的“拓展提高序列”。学校由此被*****备部确定为电真空器件研究的“两厂、两所、一校”中的一校。
学院在太赫兹技术、微波电真空器件、等离子体电子学、新型受激辐射器件、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及应用、固体光学和热学、空间光学等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ITER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以及对外引进等大量高水平科研项目。“十一.五”以来,承担了我国第一个太赫兹技术的“973”项目,独立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多学科参与国家重大专项8项,参与国家支撑计划2项,参与国际ITER计划,参与重点型号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类型多样化,在国内已具有较好的影响力;科研总经费超3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申请和授权专利100余项,发表SCIE检索收录论文1000余篇。2003年,刘盛纲院士获得了毫米波、红外线领域的国际最高奖K.J.Button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学院还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支220GHz太赫兹回旋管、8毫米高功率回旋行波管、3mm回旋振荡器和8毫米高功率回旋速调管。研制的毫米波接收前端、毫米波高放混频组件、毫米波开关均己列装,研制的微波管CAD软件已成为我国微波管CAD设计的首选软件。
005光电信息学院
光电信息学院是我校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是国家“985”和“211”工程我校重点建设的单位。学院目前由光电子技术系、光信息科学与显示工程系以及光电工程中心构成。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已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其中入选者1人、*****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7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学院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现拥有“电子薄膜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室)、4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光电探测与传感集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显示科学技术”、“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通过“985”、“211”工程的建设,学院新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设计平台、制备工艺平台、测试表征平台,形成了光电薄膜集成器件一体化研究平台。现有科研、教学实验室
6000平方米
,仪器设备2000余台,价值6000万元。
学院科学研究工作,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要。在光纤通信、激光技术与器件、新型敏感材料及传感器、信息显示、光电成像、集成光学、光电子测量、微波声学、光纤传感与光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处于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十一五”以来承担科研任务400余项,科研经费充裕,并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部(省)级科技奖励1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学院还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与德国康米尼茨大学、澳大利亚伍伦共大学、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美国康宁公司、荷兰菲利普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我院在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具有硕博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学科具有硕士授予权。
光电信息学院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突破传统领域,优化专业设置,以科研促进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严谨的治学风格和积极进取的学术范围。历年来,我院培养的人才,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光电学院将大力倡导“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争取把学院建设成为光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006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首批建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之一。1979年成立计算机系,1984年建立微机所,同年成立计算中心,1995年整合系、所、中心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学院设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系、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系、信息安全系3个系,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IBM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都)”等实验中心,有网络与数据安全、数字媒体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十余个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2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5人。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入选者1人,“”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教师中教授的比例为20%,副教授的比例为45%,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77%,具有海外学习和访问经历的教师所占比例达39%。
2006年以来,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973子项、863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国家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640多篇,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近10项。其中“面向数字化医疗的医学图像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个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课程2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6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1门,四川省精品课程13门;出版教材50余部。其中9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五”规划教材,11部教材入选“十一五”规划教材;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四川省教学团队2个。
学院以培养具有计算观、系统观和工程观以及具有疑证力和协作力的计算机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300人,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本科生近2500人。
学院高度重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近年来,每年邀请数十位国外知名专家进行交流访问,选派多名优秀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留学或进修。平均每年举办两次大型国际会议。2007年以来,有近百名学生入选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计划。学院每年选派本科生赴欧洲、印度、新加坡等地实训,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爱尔兰、日本等国高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此外,学院还接收海外留学生并于2010年设立研究生国际班。
007自动化工程学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建校之初成立的电子自动化设备系。1986年,学校重建自动化系,由电子测量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自动控制三个专业组成。2001年,以自动化系为主体,与校内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改建为自动化工程学院。
目前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为国家特色专业,自动化为四川省品牌专业。学院现有在读学生25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生800余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0余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59人,博士生导师15人。国家“”入选者1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百人计划”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
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宽带时域测试技术及仪器”、“电子系统综合测试诊断与预测”、“ 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及遥感”、“现代信号处理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系统及控制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人”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拥有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军用电子测试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组建的“电子科技大学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所”,是*****备部定点的军用测试仪器骨干承制单位,十余年来承担军事预研和型号任务50多项,在我国武器装备的维护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五年来,学院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0余篇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层次人才培养,设立了“雄鹰计划”、“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等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各类毕业生,涌现了以李小文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有300余名毕业生在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担任重要职务或做出重大贡献。近五年,研究生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70%的毕业生到国有大型企事业、高校、研究所等单位就业。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学院与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Birmingham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以及Agilent, Intel, Motorola,德国PTB,美国NIST等国外著名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联合培养学生、互派留学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协议。近五年,主办具有影响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数10余次;邀请150多名海内外学者讲学或作学术报告;派出学术骨干出国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60多人次;派出学生到国外公派留学或做文化交流200余名,招收留学生近20名。
008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密仪器与机械”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4个校级研究所。目前学院教职工14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拥有国家“”学者1人、教授15人、兼职教授8人、副教授51人。在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下,学院已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拥有ANSYS、eMpower、CoventorWare、I-DEAS、Pro/E、Relex、iSIGHT等软件系统和Dspace、动态信号分析仪、阻抗分析仪、自动探针测试台、DSP运动控制实验平台、振动与控制实验平台等硬件系统,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学院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备部预研、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研究课题项目50多项,同时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导师年均科研经费逾50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研究生导师中绝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治学严谨并具备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
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注重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每位研究生都能得到实际科研课题的锻炼和系统培养,广泛涉猎当前国内外科研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部分同学还能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以及软件版权登记等成果。我院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重用,历年来我院研究生就业供不应求,就业率高达100%,其中90%以上的学生高薪进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著名外企、大型国企、研究所及高等院校,从事产品研发、科研教学与技术管理等工作,如Intel、Autodesk、德尔福、甲骨文(中国)有限公司、联想国际、联合汽车电子、中兴通讯、海格通信、华为、中电集团、中航集团各研究所、中石油或到美国的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等。学生就业满意度很高,事业发展态势好,多数学生成为单位技术带头人和骨干。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在我院的学习与研究为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009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原无线电系1980年成立的生物电子学研究室,1986年该研究室并入自动化系更名为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教研室。2001年11月,学校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基础,整合校内相关师资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多年努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已经汇集了一支包括院士、国家入选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等为代表的师资队伍。构筑了能够从基因、分子及细胞水平上开展动植物研究,能够从脑机制、脑成像到脑模拟进行神经信息过程分析的现代化研究平台,能够进行医学信息系统开发到多种医疗电子仪器设计的医学信息研发架构;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磁共振影像研究中心(fMRI),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等重要项目,依托学校在信息科学领域的综合优势,以及二十多年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积淀,深耕信息科学与生物及认知科学的交叉领域,形成了以神经信息、生物信息、遗传信息和医学信息为特色方向的学科构架,学院目前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0年)、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四个硕士授权点。学院在国家“985”和“211”工程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物理与生物电磁学”和“智能信息处理”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网络化医学仪器人才培养基地”。
010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拥有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涵盖其全部二级学科,即: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5个二级学科),数学一级学科为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与本校经管学院联合申请获批“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工程硕士方面目前设有“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四川省特色专业)两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近550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工程硕士200多人。
学院同时为全国七个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之一,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国家教学基地。设有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工科数学部、数学实验中心、数学建模人才培训中心和电子科技大学计算科学研究所。
学院目前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数值代数与科学计算及应用(含在电磁场计算、图像处理、多智能体系统等中的应用)、积分方程数值解、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理论及应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及应用、不确定性数学理论及应用、应用概率与金融数学、偏微分方程、拓扑学与混沌理论、图像与信息处理应用数学方法、计算机代数、经济数学、函数分析、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矩阵与组合矩阵论、应用软件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8人。多人曾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师德标兵、校“百人计划”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主持承担了一批国家和部省科研项目,包括一批国家973计划课题、四川省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获得了多项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具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一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多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多部教材入选“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科生在200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系列一等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多项赛区冠军并两次进入世界总决赛、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在曾获佳绩,多位本科毕业生入选“成电杰出学生”。博士生获中国计算数学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竞赛二等奖和优胜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多位博士和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入选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入选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每年都有一批本科毕业生去国外国际名校(如英国牛津大学等)、中科院和国内名校深造。培养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受到大型IT和金融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和其他著名高校的欢迎和赞扬。
011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系1982年建立的管理工程系,是一所年轻、充满生机活力、特色鲜明的学院。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三个相互融合渗透的一级学科群,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优秀师资队伍,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学术殿堂。
——学科与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设置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现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工程4个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金融工程、应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8个硕士点和MBA、EMBA、IMBA、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工程管理、软件工程8个专业学位的硕士授予权。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是四川省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是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任课教师,为研究生精品化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学院现有教师114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了教师总数的79%,具有海外学习和访问研究背景的教师占60%。教师中有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多人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称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近5年来学院承担了4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19项奖项。
012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前身为人文社会科学系,1993年建院,2006年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基础上扩展、更名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公共管理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文科学院。
学院现有公共管理、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国际政治、传播学、应用心理学5个硕士点及公共管理(MPA)、新闻与传播(MJC)。其中,公共管理学为一级学科、特色专业,拥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在校统招研究生近400人。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学校、公务员、企业、科研机构等。
学院研究生导
师现有
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博导6人。现拥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四川省师德标兵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1名,政府津贴专家2名。
近年来学院科研实力迅速提高。三年来,学院完成科研项目150余项。2008、2009、2010年共承担国家级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课题21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ISTP、ISSHP检索200余篇。
学院不断扩大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自2005年起,已成功举办6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专业简介:
公共管理: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培养具有较强的管理学理论基础,深入掌握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专业基础知识,深刻理解电子政务的理论及其实务,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政府部门,社团组织、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培养具有宽广的学科基础和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司法机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理论研究、教学工作以及法律实务工作。
国际政治: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是我国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最早设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硕士点之一。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掌握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战略、中国外交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外资企业、社会团体的理论研究、教学工作或管理工作。
新闻传播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2011年升为一级学科。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在新闻传播、网络传播、区域和国家形象传播以及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新闻传播、网络传播、文化产业和媒介经营管理的知识、理论及技能的专门人才,能胜任大众传媒机构、宣传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网络传播和文化产业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
应用心理学: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位权。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具备解决心理学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生能独立从事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能胜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服务机构的科研、教学、教育、训练、咨询等工作。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2007年获得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授位权。旨在为公共部门、政府机关和非营利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具备较高的公共管理理论素养以及较强的现代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的、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培养适应电子政务、地方政府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所需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2010年获得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位权。旨在为传媒机构、宣传机构及网络传播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新闻与传播基本研究方法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013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由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外文系(始建于1984年)、2001年成立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学外语部3个教学单位;英语文学研究所、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所、理论语言学研究所、外语教育研究所、语言培训中心、TOEFL考试中心等科研和对外服务机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体系完备。学院拥有2个学术型学位硕士点,1个专业型学位硕士点。下设英美文学、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翻译理论与跨文化研究、现代英语及语言理论、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技术学、日语应用语言学、日语教育学等研究方向。专业型学位硕士点招收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日语笔译、日语口译方向的硕士生。学院开设英语、日语2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121人,教授、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在读博士16人,博士后3人,教育部名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学院65%的教师均有在海外名校留学、访学的经历。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完善。目前,拥有可容纳近1000多人的电化教学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开放实验室、数字化外语自主学习中心,音像设备齐全,影视资料丰富;建有学院图书基藏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文献检索系统;拥有中、英、日等语种书刊2万多册。外语语言工具书、各类专业文献和中外文期刊齐备。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为现代化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全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60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省厅社科规划项目、校级和各类横向课题50多项,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学科优秀成果奖2、3等奖3项。
学院历来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师德建设,学风严谨,坚持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在人才培养中 “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及地方外语大赛频频获奖,连续3次获得全国外研杯英语辩论大赛全国优胜奖、多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一等奖,连续3次获得“CCTV 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西南特等奖”、“优胜奖”,3次获得全国“中华杯”日语演讲比赛二等奖。英、日语系与英美及日本知名大学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学院与国外许多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友人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常年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著名专家、教授来我院短期讲学或担
任兼职
教授;学院教师有多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赴国外访问或进修。
秉承“团结求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外国语学院已成为以外语学科为主、发挥电子科技大学工科优势、注重相关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外语学院。
01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现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2个二级博士学科授位权,2个一级硕士学科授位权,在校博士生、硕士生近120人,近五年来博士、硕士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行政机关。
学院现有博导9人,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其中博士18人,并拥有首届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学院设有五个教研室、一个研究中心和两个服务于学科建设及教学的实验室。
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方面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和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四川省精品课程1门;承担4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与重点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撰写专著5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学院科研成果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6项、三等奖14项。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两个硕士点采取一级学科招生,实施一级学科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以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设置五个研究方向,以有效实现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该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和实践等方面的人才,政治学专业以学院科研优势和国家发展需要为依据设置四个研究方向,以有效实现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的相互促进,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治学研究、宣传、教学和实践等方面的人才。
017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1年6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拓展新学科而建立的从事电能源科学技术高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学院。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集中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光电信息学院和电子工程学院中长期从事电能源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致力于解决电能源短缺和电能源利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学院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在智能电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功率电子学、微波输能等研究方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部委的重大科研项目,已逐步形成涉及电能源科学与技术“材料—器件—系统—应用”各环节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体系,在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太阳能电池、电力电子应用、新能源汽车等相关研究领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资助达100多项,累计申请专利120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已经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中。
学院以能源科学与工程为背景,综合电气工程、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相关领域,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基于交叉学科的宽口径、复合型能源专业人才。
学院拥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及教学实验室,充分结合学校电子信息领域优势与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电能源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学院拥有一支以“”和毕业于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知名大学学者领衔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起点高,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锐意进取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以特色鲜明的电能源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优势,在国家能源战略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
018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12年1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而建立的新学院,由国际著名遥感专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教授担任首任院长。
学院组建了一支以中科院院士、和*****等领衔的治学严谨、学术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队伍,全体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庞大的信息科学优势学科群,学院确立了以“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资源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学科体系,突出“3S(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国防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设“环境工程”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方向)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在读硕博研究生100余人。
学院发展势头强劲,已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拥有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室、数字环保实验室、空间信息工程实验室、公共卫生领域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资源环境遥感综合观测与处理系统实验室、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平台。
资源和环境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发展的共同主题,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之一。以此为契机,年轻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国家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我国资源与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发展。
019航空航天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7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拓展航空航天科研领域、建设空天信息新学科、开展多学科融合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本硕博各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组建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覆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完整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在测控通信与导航控制技术、空天信息科学技术等方向上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0人、副高30余人、博士生导师5人;航空航天重大专项及863等领域国家级专家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41人具有航天航空专业背景的博士学位,80%的教师在35岁以下。此外,学院还聘请了20余位航空航天领域杰出专家分别担任协议教授、客座教授及名誉教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3名。
在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学校完整、强势信息学科群,学院发展迅猛,在导航制导与控制、空天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建院以来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累计到款近1.5亿元;撰写专著3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0余篇、申请及授权专利40余件;荣获省部级及军队科技进步奖3项。形成了以*****备部为代表的重点部门,以航天和航*****工集团为代表的重点行业,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广泛的科研任务渠道;构建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以863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研究、以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代表的工程型号研制的科研任务体系;凝练了测控通信导航及其无线宽带测试、空间微波、空间光通信、声波定向、智能协行助力机器人以及空间信息系统仿真测试等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并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新型无人机和民航安全等领域。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国际交流,与国际知名大学、企业及国内航天航空重点研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七院、INTEL、美国微芯公司、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等共建了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其中包括空间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导航制导与控制研究中心、临近空间技术实验室、精确制导工程中心、机器人远程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智能机电控制联合实验室、先进半导体制造与工业工程联合实验室、空间运行技术研究中心、变频节能混合电源系统实验室等。
航空航天学院主要面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工学以及其他相关理学一级学科下各专业方向,如导航制导与控制、空间信息系统、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光学工程、系统工程等,招收优秀推免生及本科毕业生,在空间信息科学技术方向上培养以多学科融合为特色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将以国家重大高水平科研项目为牵引,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开发能力,为我国航空航天及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研究人才。
学院现有全日制研究生51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88人,博士研究生23人。
近年来,我院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其中1/3左右进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下属军工科研院所工作;约1/2进入Intel、IBM、爱立信、摩托罗拉、朗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部分进入金融、电力等行业相关单位,还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进入高校执教或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九州生气携风雷,春华秋实谱新篇。今后,航空航天学院将不断开拓创新,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开放式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复合型高层次空天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摇篮。
021医学院(附属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始建于1941年,前身四川省公立医院是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2年,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合并,成为现在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2012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四川转化医学研究医院正式挂牌医院;2013年,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援建的川港康复中心在医院正式落成启用。全院由院本部和四个下属单位即草堂病区、城东病区、皮肤病性病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所组成。另有三家托管单位即崇州分院、新津分院、温江分院,形成了以临床医疗、干部保健、医学科研与医学教育一体的集团化发展格局。
医院现已成为四川省医学科学研究及临床技术的指导中心。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卫生部数字化试点示范医院,国家和四川省的全科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四川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也是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干部保健基地。曾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医院、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文化先进单位等各项荣誉。
医院开展了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心脏介入手术、神经导航手术、神经介入手术、辅助生殖技术,以及胸腔镜、腹腔镜等多项微创手术。可同期进行大血管、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搭桥等高难度手术。人类疾病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检测技术、脑神经电生理、超声心脏电生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人胰岛细胞分离和移植技术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新医疗技术已经形成了医院医疗技术的龙头。
全院在职职工559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4653人,高级职称专家727人,“”1人,“百人计划”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专家1人。现有学科82个,其中检验科、临床护理、肾脏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脑卒中筛查防治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等一批国家基地挂牌医院。有人类疾病基因研究、超声医学、器官移植转化医学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眼科、肾内科、神经内科等16个学科是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四川省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省病历质量控制中心、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等13个省质量控制中心设于我院;设有神经疾病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器官移植研究所、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实验室及中药制剂实验室等19个研究机构。
近年来,全院在科研和新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80余项,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1项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每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对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眼病、先天性眼组织缺损、高度近视、肾病等致病基因方面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全院在科技部国家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数量排名进入前百名。医院创办的医学期刊《实用医院临床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为四川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医院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在2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招生,拥有博导5人,硕导107人,目前共招收硕士生464名,博士生2名;毕业硕士256名;是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每年为社会培养合格住院医师200余人;每年接受医学院校实习生2000余人;设有中等专业护士学校,每年培养护士2000余人。与香港“站起来”组织长期合作,实施《川港康复中心培训和发展计划》,为全省培养了大批康复专业人才,推动了我省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医院坚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友好合作与交流,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00余人次,出访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近100人次。与世界上28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单位、医疗机构、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大量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攻克人类医学难题,包括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异种移植实验室、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的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实验室、与法国骨科医师协会和关节镜协会合作成立中法骨科培训中心等。医院还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在专家学者及学生互访、学术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作为大型公益医院,医院努力履行大型公立医院公益责任,积极实施“松散型医疗集团”和“全域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战略,成为全国首批医疗联合体,有效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壮大。
022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12月,是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拥有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成都)、IBM大型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都)、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等机构。其中,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成都)是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联合批准的全国首批基地之一;IBM大型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都)是全国首批建立的五个中心之一,拥有西南地区唯一一台IBMe Server Z900大型计算机。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高、经验丰富的教学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7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5人,10多位企业及国外兼职教师。近年来,学院承担了8项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各级精品课程20门,出版教材近20部。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横向科研项目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8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100多篇,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院建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配备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目前在校内拥有2500㎡供本科和研究生使用的教学、科研实验场地。与IBM、长虹、中软等建立教育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德州仪器(TI)、腾讯、百度、青牛软件、东方通等1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求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专业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拥有国际视野和社会竞争力强的工程型软件人才。自建院以来,共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5000余名各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学院共设软件技术、嵌入式系统、大型主机、网络安全工程、信息工程、数据获取与控制、工业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等七个本科生培养方向,拥有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和在职硕士研究生、软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比利时、印度等国的30余所著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项目,每年选派本科生赴荷兰、印度、新加坡等国开展实训,并招收海外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软件人才。
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学生在海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中成绩突出,曾获“IBM大型主机技术全国应用大赛”最佳作品奖和最佳团队奖、“Imagine Cup微软全球学生大赛”西南地区获得第一名、“2012趋势科技校园程序设计大赛”中国区冠军等佳绩。
学院将以“工程化、国际化、系统化”为办学思路,以“交叉性、拓展性、实验性”为指导原则,发挥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努力把学院办成满足社会需求、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
024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电科院)成立于2003年,是顺应电子科技大学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要而特别建立的专职科研机构。主要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工程任务,小批量多品种订货生产以及高水平特色人才培养任务。
成立以来,电科院以科研为核心,以学校为依托、面向社会、汇集资源、广纳人才。到2012年8月,科研人员规模发展到百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博士(含在职博士)26人,兼职教授12人(博导8人),已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工作的生力军。
电科院凝练了三大技术方向:综合电子系统技术、高密度集成封装系统技术、安全信息技术;其研究内容涵盖了雷达仿真、一体化电子系统、卫星导航技术、空间集成电路设计、LTCC技术、微波毫米波组件、无线传感网络及监控、无线音视频技术和新一代三维显示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逐步成为了学校学科汇聚、科研协作的平台。科研工作不断发展,科研项目逐年增加,近五年来累计承担了百余项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累计上亿元。经过几年的积累,在雷达、预警和探测,导航、监控与定位,微波毫米波器件与组件,T/R组件及其测试系统、LTCC片式电容和滤波器,空间集成电路以及高新工程技改等项目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获省部级鉴定成果数十项,大部分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属世界首创;获省部级奖两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检索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共100余项,其中专利授权30项。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电科院建成了优良的工作学习环境科研实验条件。拥有国家信息安全中心成都研发中心、综合电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SIP工程技术中心等重要的科研和技术发展平台;与民航空管公司等多个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取得了重要合作成果;拥有了四川省信产厅“四川省信息系统工程测评中心”、“中国赛宝(四川)实验室”等资质,全力推动软件测试业务的开展。
电科院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面向工程应用的总体技术人才培养为主,鼓励在读研究生全面发展。接收优秀推免研究生进入课题实习,并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对进入课题的研究生按照正式员工、采用灵活激励机制进行管理;除有学校奖学金外,还特别设立电科院奖学金,奖励的各个方面做出成绩的研究生。
电科院积极创造条件资助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参加学术会议,每年均有在读优秀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因材施教,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培养管理制度确保培养质量;通过与科研和生产的无缝连接,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有效提升,近年来多人次获得ADI设计大赛奖励。
截止2012年8月,在我院实习和工作的研究生累计超过500名,成为电科院重要科研力量。近年来,毕业研究生主要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各大工业集团下属科研院所以及Intel、Marvell、华为、中兴、百度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这些研究生毕业后深受国内同行业相关科研院所和公司的欢迎,年均一次性毕业时就业率超过99%,
我院招收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光学工程等专业硕士生。招收规模逐年扩大,到2012年9月在读统招研究生已超过300人;培养的硕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创新成就梦想,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热忱欢迎有志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学习的同学到电科院一展才华!
026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国家在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从事探索性、创新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应用基础以及实现和验证的研究;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开展国际前沿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已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科学研究平台,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与技术成果,为我国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验室是电子科技大学的二级行政结构,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院代码为26。
实验室现有博士导师14人,硕士导师50人,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电子与通信工程”和“密码学”学科同时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及网络、扩跳频与抗干扰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编译码与信息安全技术、无线通信专用芯片设计技术。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第四与第五代移动通信、60G赫兹与太赫兹通信、超宽带无线电、无线宽带接入、自适应扩跳频、短波与超短波通信、综合抗干扰通信、无线协同通信、空时频多维信号处理、高速信号处理与实现、编码与调制联合设计、高效纠错码与网络编码、认知无线电与认知网、自组织网、无线专网、传感器网与物联网、卫星通信组网、无线定位、密码与认证及其应用、安全移动通信、移动网与移动云安全、移动网与终端数据安全、无线通信系统级芯片(Soc)设计等。
实验室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主体是:在参与国家和企业重大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背景下,着力培养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工程实现等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实验室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绝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家电子与电信、航空与航天等领域的研究所或管理机构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华为、中兴、百度、因特尔、阿尔卡特-贝尔、爱立信、德州仪器等大型企业工作,并逐渐成为我国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具有优良声誉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研究人才。
招生咨询
学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4号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 邮编610054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邮编611731
电话:028-83201114(校内查号台)
网址:www.uestc.edu.cn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清水河校区主楼B3-209
电话:028-61830153
传真:028-61830153
网址:yz.uestc.edu.cn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9班):清水河校区主楼B2-411
电话:028-61830138
传真:028-61830138
网址:yz.uestc.edu.cn/signupkcb
国际教育学院:沙河校区主楼中118
电话:028-83200203
传真:028-83202365
网址:www.oice.uestc.edu.cn